黑龙江分社政法警务
首页政法警务
铁轨弦月照忠魂:一名乘警的中秋守望与传承
2025年10月08日 14:13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8日电(田昊)K704次高铁如一道绿色的闪电划过东北这片辽阔黑土地的暮色,车窗外交替掠过金黄的稻田与灯火渐起的村落。我站在车厢连接处整理警服,头顶上那枚崭新的警徽在灯光下泛着柔光。这是我成为乘警后的第一个中秋,列车正载着1362名旅客和他们的团圆梦向南飞驰。

  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在北京铁路公安处荣誉馆参观。展厅正中央,一套仔细熨烫的警服静卧在玻璃展柜内——那是宋凤和烈士的遗物。2007年9月24日,中秋前夜,时任北京铁路公安处警长的宋凤和在巡查时发现可疑人员,为保护旅客安全与歹徒搏斗,身中数刀仍死死抱住罪犯,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9岁。展柜里陈列着他牺牲时佩戴的警号:031517,金属数字边缘已被岁月磨出温润光泽。

  “你们守护的是疾驰的家园,是移动的团圆。”师傅的声音犹在耳畔,此刻巡视车厢,我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重量——餐车里飘着热腾腾的月饼香气,小姑娘正对着手机那头的父母展示兔子灯笼,软卧包厢传来一家老小的欢笑声。这些平凡的幸福,都是像宋凤和这样的先烈用生命守护的珍贵日常。

  “警察叔叔,吃月饼吗?”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拉住我的衣角,手心托着半块豆沙月饼。她母亲在旁边用微笑鼓励她,我蹲下身接过月饼:“谢谢小朋友,哥哥正在保护大家的月饼呢。”孩子笑起来的模样,让我想起荣誉馆里宋凤和烈士女儿的照片——那个在父亲追悼会上攥着警号牌的小女孩,如今应该也到了当母亲的年纪。

  列车驶入隧道,车窗瞬间变成一面面朦胧的镜子。警帽下的脸庞还带着新警的稚嫩,但目光里已有了不一样的坚定。穿过黑暗时我忽然明白:乘警的使命就是这样光明与黑暗的交替——既要享受旅客的笑脸,也要直面暗处的危险;既见证团圆的温暖,也铭记牺牲的沉重。

  深夜23:17分群里我们队长说:“各车乘警注意,加强中秋夜巡查。”行走在车厢连接处,金属碰撞声如节拍器般规律。透过车门玻璃,可见月光洒在飞驰的铁轨上,化作两条银线伸向远方。这月光同样照耀着其他正在运行的列车,照耀着沿线小站执勤的同事,照耀着各位先辈烈士长眠的陵园——那里今夜应该摆满了鲜花和月饼。

  在餐车填写执勤记录时,老师傅泡来两杯浓茶:“第一个不在家的中秋?”他掏出手机展示全家福:“我错过家人十二个中秋了。但你看…“他指向窗外掠过的万家灯火说道:“每盏灯下都有一个团圆的故事,而我们的职责就是让这些故事继续讲下去。”

  这句话让我想起参观那天看到的烈士名册:除了宋凤和,还有2008年春运为救跳轨旅客牺牲的李博亚、2015年排查危险品时殉职的李卫东……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而今夜,他们的精神仍在飞驰的列车上延续——在我查验消防装备时,在巡查车厢时,在每一声"请注意安全"的提醒里。

  凌晨3点50分,列车停靠唐山站。站台上有个挺拔的身影——是沿线警务区的同事,正立正向列车敬礼。我们隔窗相望,彼此颔首致意。虽不相识,却共享同一片月光,同一条铁道,同一份使命。这种超越时空的联结,让我忽然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存在:个人或许渺小,但融入这份事业,便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巡视结束后,我来到列车连接处。秋风裹挟着桂花香涌入,月光如瀑泻在金属地板上。群里传来各车次平安的通报声,像一支无形的守护交响曲。忽然懂得,乘警的团圆不是围坐赏月,而是守护千万人的团圆旅途;乘警的思念不是朝一个方向,而是向着所有需要平安的地方。

  在全天阳光最耀眼时,列车开始减速。广播响起温柔的提示音:“旅客朋友们,本次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整理警容时,触摸到口袋里那半块月饼。取出来发现,不知何时已经捏碎了,豆沙馅料渗出包装纸,像溢出的月光。

  站台上,光中的列车静卧轨道上,宛如休憩的蛟龙。我站在车门前回望——车厢连接处的地板上,日光照在铁片上,仿佛各位先辈烈士们未曾远离的目光。这个中秋,我守护了十八节车厢的安眠,见证了上百次团圆,也接续了穿越时空的忠诚。

  列车终会到站,但守护永不落幕;月光会有盈亏,但信念永远圆满。铁轨依旧向前延伸,如同不曾中断的传承。而我知道,下一个中秋,下下个中秋,依然会有乘警站在飞驰的列车里,守护着月光照耀的归途——因为这份职业最动人的浪漫,就是让千万人看不见我们,却时时刻刻感受到平安的存在。各位先辈烈士们的光辉仍在闪光,在我们每个铁路民警的心跳中永恒共振。(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