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5日电(苑斯淇)秋高气爽时节,哈尔滨秋季特有的“逆温现象”对呼吸道的影响值得关注。当近地面气温低于上层气温时,大气层结构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这种现象在秋季清晨尤为明显,可能导致PM2.5、花粉等过敏原在近地面聚集。那么如何科学地应对呢?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三病房迟晓文教授提示,首先,哮喘患者应避免在清晨6-8点逆温强度最大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关注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当AQI(空气质量指数)>100时,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时,应选择CADR值(洁净空气输出比率)适合房间面积的设备。
今年秋季,除传统的流感病毒、鼻病毒外,人类偏肺病毒(HMPV)和腺病毒的检出率也有所上升,甲型H3N2流感病毒出现新的基因变异株,疫苗保护力可能受到影响。鼻病毒血清型更加多样化,增加了重复感染的风险;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成人中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三病房迟晓文教授指出,首先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在人群密集或封闭场所科学佩戴口罩,这些习惯对预防所有呼吸道病毒依然有效。其次,要提高健康认知水平,了解不同病毒的症状,若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最后,生病时应居家休息,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阻断传播链。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三病房迟晓文教授强调,双节期间,举国同庆,人月团圆,而人群聚集的会让呼吸产生生理学改变:在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氧气浓度会从正常的20.9%降至19.5%~20.3%,二氧化碳浓度也可能超过1000ppm(正常室外为400ppm),当CO₂浓度>1000ppm时,部分敏感个体可能出现支气管收缩反应。慢阻肺患者可携带便携式血氧饱和度仪,及时监测活动时血氧变化,以便发现问题立即就医,慢性气道病患者在人流密集场所采用“浅吸深呼”的呼吸模式,可有效减少潜在病原体吸入,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哈医大一院呼吸科三病房迟晓文教授指出,对于哮喘和慢阻肺患者来说,坚持呼吸康复训练与规律用药同等重要,它能够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气体交换效率,减轻气短症状,并提高活动耐力,节假日期间不应中断呼吸康复训练。以下是三种核心训练方法的步骤:
1.坐位腹式呼吸训练(又称膈肌呼吸):目的是激活和锻炼我们最主要、最省力的呼吸肌即膈肌。改变患者因气短而习惯性使用肩颈部“辅助呼吸肌”的浅快呼吸模式,转向深慢、高效的呼吸,从而减少能耗,缓解气短。
详细步骤:首先,找一张有靠背的椅子,端坐,背部轻轻靠在椅背上,双脚平放地面,与肩同宽。双肩自然放松、下垂,不要耸肩。可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胸前,另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上方)。其次,进入吸气阶段:用鼻子缓慢、深深地吸气。集中意念,感受气体缓缓吸入,推动放在腹部的手向前隆起(腹部像气球一样鼓起)。同时,放在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不动。这个过程持续约2~3秒。最后,到呼气阶段:嘴唇缩成“吹口哨”的样子(即下文将介绍的缩唇呼吸),通过缩窄的嘴唇缓慢、均匀地将气体呼出。此时,放在腹部的手会随着腹部肌肉的收缩而自然向内、向下回落,帮助膈肌上抬,将废气排出。这个过程应比吸气时间长,持续约4~6秒。
呼吸频率保持在每分钟8~10次,呼吸过程要平稳、放松,切忌用力过猛。每天选择在餐前或餐后1小时进行练习,每日3次,每次持续5~1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缩唇呼吸法:这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急救式”呼吸技巧。不是在平静时刻意练习,而是在您感到气短、紧张或进行体力活动(如上楼、走路)时立即应用。核心作用是通过在呼气时增加一个阻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帮助滞留于肺泡内的废气更充分地被排出,为下一次吸入更多新鲜空气腾出空间,从而迅速缓解气短感。
详细步骤:放松身体:首先,立即停止您正在进行的活动,放松肩颈部肌肉,可以坐着或站着,身体稍前倾,双手支撑在膝盖上(如果条件允许),这有助于膈肌活动。其次,吸气动作:闭上嘴,用鼻子平静地吸气,心里默数“1、2”;呼气:将嘴唇缩拢,就像您准备要轻轻地吹灭一支蜡烛的火苗一样,留下一个细小的缝隙;通过这个缩窄的嘴唇,缓慢、均匀地将气体呼出,心里默数“1、2、3、4”。
注意事项: 呼气不是用力“吹”,而是让气体凭借肺和胸廓自身的弹性回缩力,缓慢地、被动地流出。您应该能感觉到呼气时间明显长于吸气时间。
月满华诞夜,万家呼吸声。这个双节,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大家幸福安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