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4日电(刘璐)国庆逢中秋,八天长假正是告别"小肚腩"的黄金期!这个假期,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哈医大一院体重管理专家团队带来节日健康礼:从营养配餐到代谢调理,从有氧运动到行为干预,助您在享受佳节的同时,开启一场健康轻盈的体重管理之旅,让这个假期成为塑造健康体魄的新起点!
《科学管理,享“瘦”假期》——哈医大一院内分泌科肥胖管理团队专家
长假是生活节奏的改变期,也常成为体重管理的“失控期”。对于肥胖及体重管理者而言,假期中不规律的作息、频繁的聚餐以及活动量的变化,极易导致体重反弹和代谢紊乱。体重管理的本质是能量平衡与内分泌的稳定,以下将从五大核心环节,为您提供一份详实、可操作的假期生活指南。
一、饮食管理篇:
核心原则:学会智慧进餐,优化饮食结构,拒绝热量陷阱。
1. 把握进食顺序与节奏:
顺序:餐前喝一杯水或清汤,然后大量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接着摄入优质蛋白质(如去皮禽肉、鱼虾、豆腐),最后再吃少量主食(优先选择杂粮饭、玉米、红薯)。此顺序能有效增强饱腹感,自然减少高热量主食的摄入。
节奏:放慢速度,每口咀嚼15-20次,推荐进食时间20min以上/餐。大脑感知饱腹需要时间,细嚼慢咽能避免在感到饱之前就已摄入过量。
2. 聚餐点餐与选择的艺术:
点餐时:主动提议点一些清蒸、白灼、凉拌的菜肴,平衡餐桌上的油炸、红烧菜品。
选择时:肉眼可见的油腻(如糖醋里脊、炸鸡腿、油焖茄子)优先规避。多夹取靠近自己的清淡菜肴。
“过水”技巧:对于炒菜,准备一碗清水或清汤,吃之前将菜肴在里面涮一下,可以去除表面大量的油脂和盐分。
3. 零食与饮料的“红绿灯”管理:
绿灯区(优选):
解馋型:黄瓜、番茄、生胡萝卜条。
饱腹型:一小把原味坚果(约10-15粒)、无糖酸奶、低糖水果(如蓝莓、草莓)。
红灯区(严格规避):
热量炸弹:薯片、膨化食品、酥皮点心、含糖饮料(包括果汁)。
酒精:酒精本身含高热量,且会削弱您的判断力,更容易在酒后摄入多余食物。
二、运动管理篇:
核心原则:不能让运动成为负担,而要将其安全的融入生活,见缝插针,维持能量消耗。
1. 保证每日基础活动量:
设定每日步数目标,建议不低于8000步。利用假期多安排散步、逛公园、逛博物馆等站立行走多的活动。
家庭微运动:看电视时做靠墙静蹲、平板支撑;手机设置久坐提醒,每小时起身做5分钟的伸展或原地高抬腿。
2. 安排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每周至少3次,每次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游泳或跳操。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效果更佳,有助于平缓餐后血糖血脂,增加热量消耗。
3. 加入抗阻力量训练:
肥胖人群在减重时容易丢失肌肉,而肌肉是燃耗热量的引擎。利用自重或小哑铃进行深蹲、俯卧撑(或跪姿俯卧撑)、箭步蹲等动作,每周2-3次。维持肌肉量就是维持基础代谢率,防止体重反弹。
三、作息与压力管理篇:
核心原则:规律作息,平衡压力。
1. 坚决不熬夜:
熬夜会导致瘦素(抑制食欲)水平下降,胃饥饿素(促进食欲)水平上升,结果就是第二天食欲亢奋,更渴望高热量食物。尽量保持与平时相近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晚睡也勿超过1小时。
2. 管理“压力肥”:
长假期间的家庭、社交压力可能诱发情绪性进食。当感到焦虑或有“想吃”的冲动时,先暂停,自问“我是真的饿了吗?”。尝试用深呼吸、听一首歌、出门散步10分钟等方式替代直接伸手拿零食。
四、自我监测与调整篇:
核心原则:“无法衡量,就无法管理”,用数据驱动决策
1. 每日晨起称重:
在每天清晨、排便后、空腹、穿轻便衣服的状态下测量体重。记录数据,观察趋势。单日1-2斤的波动多是水分和食物残渣,无需恐慌。但如果体重连续3天呈上升趋势,就是明确的信号,需要立刻回顾并收紧饮食、增加运动。
2. 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若已伴有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问题,假期需按医嘱监测血压等指标,确保代谢稳定。
五、应急与反弹预防篇:
核心原则:允许意外,但绝不自暴自弃,建立弹性思维。
1. 假设吃了一顿大餐:
切勿:产生罪恶感,并在下一顿极端节食或不吃饭。
正确做法:下一餐恢复清淡饮食(如蔬菜沙拉+少量蛋白质),并安排一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帮助身体快速回归平衡状态。
2. 设立“假期体重警戒线”:
在假期前体重基础上,为自己设定一个上限(如增加不超过2公斤)。一旦触及,立即启动更严格的管理模式,直至回到安全区。
体重管理是一场与自身生活习惯的漫长博弈。“十一长假”是生活的调味剂,而非健康的脱轨期。假期不是放纵的借口,而是检验和优化我们生活方式的绝佳场景。通过以上五个维度的精细化管理,您不仅能有效避免“节后胖三斤”的尴尬,更能为长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