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招商引资
首页招商引资
给黑土地做“深度体检”!百万亩黑土地微生态数据发布会举办
2025年09月30日 18:16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30日电(周姿杉)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由龙江森工集团与华大集团联合主办的“数字黑土·百万启航”百万亩黑土地微生态数据发布会在黑龙江通北林业局举行。

  会上发布百万亩黑土地微生态调查数据,并揭牌成立“智壤未来实验室”。这一对我国百万亩黑土地完成的“深度体检”成果,标志着在黑土地保护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海林,董事会秘书吴兴涛,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尹烨,华大集团副总裁、东北区总经理苏航,华大万物总经理刘欢,以及来自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科院植生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代表也一同出席了活动。

  “慧”读土地:科技解码黑土生命密码

  发布会伊始,张冠武与尹烨共同为“智壤未来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聚焦黑土退化治理、森林土壤改良这两大核心课题,依托基因与微生物技术,构建土壤全周期营养诊断指标体系,靶向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难题,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张冠武表示,“我们将以此次发布会为新的起点,翻开与华大集团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依托双方的科技力量与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黑土永续等关键领域同向发力,以生物技术破解林业发展难题,以数字化赋能黑土地精细化管理,共同为龙江林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径、贡献新动能。

  尹烨表示,人类与森林、土地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当前黑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依托生命科学技术、数字技术、微生物技术等前沿手段,实现土地的精准养护与可持续利用。践行“同一健康”理念并推动农业品牌化与高附加值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健康、农业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让科技真正向上向善向健康,在可持续中“见未来”。

  在生态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呈现着一幅“生态体征”全景图。该系统集成了生态资源管理、生态调度与生态监测等基础功能,并进一步拓展了保护区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无人机智能调度和农业精准监管等多个专业模块,不仅实现了对生态资源的“看得见”,更完成了从数据洞察到精准应用的“善用”跨越,有效保障了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

  数字化正成为黑土地保护的“新工具”,而数据也正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新养分”。刘欢表示,“华大土壤数字化项目不仅涵盖常规土壤理化指标分析,更引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黑土地绘制出高精度的‘微生物地图’。我们不仅要清楚土地‘有什么’,更要以科技解读土地真正‘需要什么’,从而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自2010年第一篇研究人体微生物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以来,华大深耕微生物研究15余年,已在人体、农业、极端环境等领域取得系列成就。尤其在土壤微生态领域,借助高通量测序等先进数字技术,成功将复杂的土壤生物信息转化为可解析、可应用的海量数据。

  “会”种良田: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科技成果的价值,始终要由土地和收成来检验。东北农业大学辛大伟教授代表测产工作组宣读通北万亩大豆实收报告:未使用华大菌肥,亩产351斤;使用华大菌肥,亩产373.9斤,平均每亩增产22.9斤,万亩增产达114.5吨。

  此次增产成果,是华大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合作的阶段性突破。2025年通北林业局下辖农场开始规模化应用“华益”系列微生物菌剂,面积超10,000亩。值得一提的是,该菌剂的菌株均精选自东北黑土地,真正践行“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黑土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汇”智土地:多方协同凝聚保护合力

  “要利用好黑土地,必先守护好黑土地。”黑土地保护作为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方智慧的协同汇聚。发布会上,张冠武、尹烨、胡海林、刘欢共同发布“百万亩黑土数字化数据”,推动数据共享与技术创新应用,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与决策支持。

  2025年,华大万物与通北林业局达成深度合作,双方联合开展黑土地高产与减肥示范工程,同步推进土壤营养与微生态数字化建设。项目依托华大集团领先的大数据平台与高通量微生物筛选技术,科学布设240个监测点位,建成覆盖100万亩的土壤数据库体系,全面解析黑土“生命密码”,致力于突破农业“化学依赖”,筑牢“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数据发布后,华大集团又与龙江森工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胡海林与刘欢代表双方签约,双方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经验,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形成强大的黑土地保护合力。双方代表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代表共同见证。

  在随后举行的专题研讨环节中,东北农业大学辛大伟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杨洪一教授、华大万物微生态总监王亚玉博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王明星博士围绕“科技助力黑土地保护”“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从微生物技术角度为黑土地保护与绿色转型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

  “惠”及人人:科技步入寻常百姓家

  尹烨在题为“科技里的健康中国”的分享中,从更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科技惠民、人人可及的未来图景。他从“生老病死”的无奈,延伸至“农业发展”的艰辛与隐忧,直指当代社会最深层的健康与生存焦虑。

  他指出,生命科学技术正是破解这些系统性难题的关键路径。唯有实现技术工具的自主可控,才能让前沿技术从“天价”变为“平价”,从“特需”走向“普惠”,最终让“康寿”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当生命科学技术的边际成本因技术普惠而大幅降低,当全方位的主动健康成为社会共识,“康寿”便不再是一个理想愿景,而是一种人人可及的新常态。

  从土壤中看不见的微生物群落,到苍茫沃野上壮美的丰收画卷,科技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底色,“科技”是引擎。科技创新正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慧”读土地、“会”种良田、“汇”聚众力,最终真正“惠”及人人的生动故事。(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