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2月11日电(范士友)隆冬时节,密山市兴凯湖乡爱民村鲜食玉米加工厂的农民正在给甜玉米封口、打包、装箱。“不起眼”的甜玉米,农民“不着闲”,生产“不猫冬”。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密山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玉米转型发展为契机,将学习成果转化成乡村振兴动能。
“不起眼”的甜玉米,用数字说话,告诉农民甜玉米与普通玉米的收入是个“不等式”。不起眼”的甜玉米,用事实说话,这是一个“不得了”的道理,暗示着农民,地得怎么种、粮得怎么卖、钱得怎么赚的三个“为什么”。
甜玉米释放“供给侧”改革的信号。新奇特PK大路货,新奇特以其市场紧张、紧缺、紧俏而被人们热捧。嘎得牙的甜玉米,以其甜润的口感、以其含有丰富钙的营养,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药用功效,让人们爱不释手,东北“奔甜儿”的甜玉米倍受南方都市人青睐,鲜食玉米加工厂负责人张德龙,专注、专一甜玉米的特点,将原来要种的普通玉米改种为甜玉米,将北方鲜食玉米加工厂打造成为南方都市的“绿色大厨房”,将“不起眼”的甜玉米装进了南方的菜篮子,实现了“北粮南卖、南需北供”的产业链条。一上秋儿,接到上海、深圳的甜玉米订单10余单100万棒,工厂一开门,就实现了“开门红”。
甜玉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玉米、大豆、水稻,亩收入低于经济作物,西香瓜、草莓、万寿菊、大榛子、中草药、小杂粮、甜玉米等作物,亩收入是“老三样”的几倍。农业结构怎么调整,围绕即种得好、又要卖得好、更要往价格高上调。兴凯湖乡爱民村鲜食玉米加工厂种植2600亩甜玉米,通过调整品种,调准了、调对了,调出了高标准收入的路子。
甜玉米变更了农村土地的经营权。2600亩甜玉米一次性流转130户农民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统一承包、统一耕种、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农民走出土地,由“年收入”变为“月收入”,由单一的土地收入变成土地收入+。
甜玉米是增产增收的“道道儿”。甜玉米收入双倍。卖青稞玉米饲料亩收入300元,2600亩甜玉米青储饲料收入78万元。亩产3000穗玉米,一穗卖2.5元,亩收入7500元,甜玉米亩收入是78元青储饲料与7500元的总和,一亩地甜玉米比普通玉米亩增加收入6378元,种1亩甜玉米等于种5亩普通玉米。
甜玉米催生了农业新型主体。张德龙是一个接过祖辈锄把种地的农民,通过种植甜玉米,他进行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尝试,将甜玉米做成了产业,将“粮头食尾”真正地落在田埂上,张德龙参加了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农民“造”的“土字号、绿字号”的“啃不够、甜掉牙”甜玉米,引来百人排队签单。张德龙成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第六届黑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的获得者,张德龙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地大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甜玉米让农民网上买卖。鲜食玉米加工厂设立直播间,网上延伸北上广的销售链,5名农民网红带货直播,年产700万棒玉米,网上预计销售400万棒。同时,10户农民要与鲜食玉米加工厂联营,2024年户均种植甜玉米20亩,鲜食玉米加工厂一边生产,一边提早流转土地,2024年,甜玉米预计达到4000亩,以满足一天10万棒甜玉米的满负荷生产。
下一步,密山市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农村主题教育的落脚点,牢牢抓住改革机遇,探索特色加工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电商经济等多元经济发展方式,以学促干、助力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