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健康医疗
首页健康医疗
长假健康小贴士 出游如何防范“晕动症”,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您支招
2023年09月29日 18:09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9日电(张可欣)今年中秋和国庆假期合二为一,长达8天。根据铁路、民航部门预测,在黄金周假日期间,探亲流、旅游流交织叠加,出行需求将十分旺盛,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9亿人次;而根据民航部门预测,乘机出行的旅客也将高达2100多万人。

  随着假期的日益临近,人们已经做好了旅行计划,准备以自驾游、坐火车或者乘飞机等多种出行方式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经常遭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常常恶心不已,甚至吐得”昏天黑地”,假期体验被大打折扣,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医学上称之为”晕动症”,也叫运动病。

  那么,什么是晕动症?其发病原因和机理何在?治疗方法有哪些?日常生活有无防范的要领和招数?就这些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谢春成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和解读。

  晕动症是怎么回事?

  谢春成教授介绍说,晕动症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或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各种因素,致使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而诱发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是晕车、晕船、晕机的总称。尤其是在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晕动的表现更厉害,而在下车休息片刻,可逐渐减轻或恢复。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说:“在海上航行证明运动会扰乱身体。”事实上,“恶心”一词源于希腊语词根“nautical”,直译正是“船”的意思。

  调查数据表明,约有1/3的人群因晕动症而影响其海、陆、空旅行及其他运动方式(如乘电梯、坐扶梯);有多达2/3的旅行者在乘车时至少遭遇过1次晕车窘况,坐在后排座位上的人尤为严重。在极端情况下,多达60%的人会经历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尤其是被动运输的人更容易被“晕倒”。国外资料显示,晕动症常见于3-20岁之间的人群,特别以6-12岁的儿童居多。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及50岁以上人群则通常不易遭遇晕动症。在性别差异上,女性患有晕动症的几率往往会更高,这与其激素分泌周期有一定关联,在月经前后达到顶峰。因为此类人群的抵抗力比较差,所以更容易受晕动症的折磨。

  晕动的奥秘是什么?

  谢教授介绍,运动刺激是晕动症的主要病因,同时也与遗传因素、视觉、个体体质等因素脱不了干系,尤其好发于有晕动病家族史的群体、前庭功能障碍的人群,并且环境改变如高温、高湿等,也可能招致晕动症。临床中,晕动症初发时会感觉上腹不适,继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及呕吐,可伴有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颤,严重呕吐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症状一般在车辆停止运行或减速后数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亦有持续数天后才逐渐恢复,并伴随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死灰复燃。

  临床中,偏头痛患者更容易受到晕动症的袭击,特别是在偏头痛发作时,晕动状况越发严重。谢春成指出,在偏头痛病人群体中,同时伴生晕动症的比例高达40-70%。由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同时支配内耳,因而颅脑血管的扩张、三叉神经的血管反射,都与偏头痛与晕动症“形影不离”。有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与晕动症及眩晕病均可能拥有某种相同的病因,与没有头痛的对照组相比,偏头痛患者报告的眩晕次数上升了2.5倍,晕动症的发作次数也增至了2.5倍。

  晕动症临床能治吗?

  谢春成教授温馨提醒,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处于被动运动状态的患者自觉头晕、恶心及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眼球震颤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当前对晕动症的处置,一般包括脱离致病环境、用药和手术。其中,脱离致病环境对于晕动病的防治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此病也可以通过适应性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脱敏训练等疗法来缓解症状,就是让乘某种交通工具易于罹患晕动症的人,反复多次乘坐此种交通工具,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同时,包括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药物,如晕海宁、乘晕宁、抗眩啶、安定等,均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一些中医中药,如熬生姜水、陈皮水喝,或者给予针灸疗法、穴位按压。

  此外,晕动症还可以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的方法得到缓解。方法很简单,即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从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谢春成教授解释,所谓的胸式呼吸是人正常的呼吸方式,即在吸气的时候,腹部提起变小;呼气时,腹部放下变大。而腹式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部放下变大;呼气时,腹部提起变小。经过长期练习,有可能使晕动症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谢春成教授发现:本体感觉过于敏感是造成晕动症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而通过神经调整改善前庭功能和松解头颈部筋膜能够减轻筋膜与骨膜之间的附着紧张度,使肌肉及筋膜对运动的本体感觉异常的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冲,最终成功地为晕动症“踩刹车”。经过上千例临床微创手术的积累,谢春成团队发现在对枕骨大孔周围的骨膜和筋膜予以有效松解后,患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晕动症的发作阈值有了明显增强,约有50%以上的病人达到了临床治愈,获得了非常满意的长期效果。

  日常防治有何招数?

  日常生活中,晕动症发病时,谢春成教授告诉患者宜闭目仰卧。坐位时头部紧靠在固定椅背或物体上,避免较大幅度的摇摆。不要过度紧张,闭眼休息,用两手大拇指按在太阳穴位作圆圈按摩2-3分钟,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晕动症患者应加强体质锻炼,日常乘车出行保持头部有支靠,闭目或水平远视,尽量向远处看静止的景物,不要翻书或者玩手机,以减轻因视觉冲突而带来的晕眩感;要保持车内空气流通,晕车者可在上车前将腰带束紧,避免身体过分晃动,有助于防患未然。也可以吃些杨梅、山楂等酸性东西,以减少摆动带来的恶心。

  长途旅行前应保持睡眠充足、情绪稳定;不宜疲劳、精神放松。随身自备抗晕动症药物,在旅行前1-1.5小时前服用抗晕动病药物或外用晕车贴。乘车、航海、乘机前2小时不宜饱食或食用油腻食物,以免突发恶心、呕吐;可吃一些清淡可口、易吸收、营养丰富的食品、水果和咸菜、酸辣菜来增加食欲,既可避免营养素摄入不足,亦可减低因胃肠道不舒服而致晕船的敏感性。

  谢春成教授还建议,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如果脸色苍白、恶心之时,则不宜服药。此时应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也要松宽些。在恶心时,不必强忍,尽可能自然吐出,也可准备一些小袋子以备不时之需。忘记准备晕车贴的患者可以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之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者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再取下来丢掉。或者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汁,或在出发前喝上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这些都有一定的防晕车效果。(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于琨
刘璐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