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人物专访
首页人物专访
张雅文:从“一级速滑运动员”走向“国家一级作家”
2022年11月07日 19:12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7日电 题:张雅文:从“一级速滑运动员”走向“国家一级作家”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当过运动员的人都知道,一个运动员也许没有取得好成绩,但他绝不缺少毅力。”张雅文在她的自传《生命的呐喊》里,这样写到。

  张雅文,从一级速滑运动员,到国家一级作家,这是她人生里,最喜欢的两个身份“标签”。

  从1959年到1963年,张雅文在佳木斯速滑队当了4年的专业速滑运动员,后因病身体受到影响,无奈转业。而她说:“体育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

  大山沟女孩的“运动员梦”

  张雅文小时候和父母住在山沟里。为了上学,她10岁时,每天穿过大草甸子,一个人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外村上学。路上,她曾遇到过狼、遇到过野猪,遇到过想欺负她的戴狗皮帽子的赶车人,更遇到过无数次的暴风雪,但她再苦再难,也没有放弃上学,她的成绩也一直是全班第一名。

  1959年,她随父母搬到了佳木斯市,进入电机厂子弟小学读书。在此之前,张雅文从未见过运动员,不知道运动员是干什么的。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同学杨淑娟带她去运动场看她哥哥训练。当时,她哥哥在体工队当长跑运动员。

  “我第一次看到运动员穿着银灰色运动服,骑着自行车在跑道上风驰电掣、你追我赶的情景,觉得既新奇,又好玩,心里很是羡慕。”张雅文说。

  女同学对她说,运动员比赛成绩好了,能去北京,还能为中国争光呢。

  运动员那种充满活力的拼搏精神唤醒了张雅文个性中潜在的特质,就在这天下午,她突发奇想产生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我长大也要当一名运动员!”

  那年,她13岁。

  张雅文一心想当运动员,至于当什么运动员,她并不知道,更不知自己有没有运动天赋,只知道当运动员就得练跑、练滑冰、练打球……

  第二天早晨五点多钟,她就起床去跑步了。从此以后,无论冬夏,她每天早晨都起来跑步。

  为滑冰成“赖皮”蹭冰刀

  为了当运动员,张雅文变成了一个“赖皮”的孩子。

  冬天,她想滑冰没有冰刀,就跑到电机厂工会为工人准备的冰场旁,扒着小窗,哀求租冰刀的叔叔:“叔叔,我没钱租冰刀,求你借我一副冰刀好吗?我想当运动员……”

  “就你这蚂蚱似的小样儿,还想当运动员?”租冰刀的叔叔笑着说:“痛快离开这儿,别在这捣乱了!”

  张雅文却赖着不走,一个劲儿地哀求人家:“叔叔,求你借我冰刀滑一会儿吧。好叔叔……”

  磨了半天,租冰刀的叔叔看着她冻得嘶嘶哈哈的小样,挺可怜,就让她把棉手套押在那,总算借给她一副四十号的冰鞋。

  “我抱着冰刀乐颠颠地跑进冰场,可是,我的小脚放进四十号的冰鞋里,鞋太大了,根本就站不起来。”张雅文回忆说。

  她穿上像大船一样的冰刀,踉踉跄跄地试图站起来,可还没等站稳,就“啪叽”一声摔倒了。

  整个冰场就她一个人,她只好把冰场旁边一条长凳推进冰场,趿拉着两只“大船”,跟头把式地滑起来。

  没有手套,手冻得像猫咬似的,大鼻涕流出好长,不记得滑了多久,也不记得滑了几圈,她高兴地发现,自己能扔掉板凳站住了。

  天黑了,租冰刀的叔叔上冰场来喊她:“你想滑到明天早晨哪?”他发现张雅文能滑走了,说了一句“小家伙学得挺快呀!”

  晚上脱衣,张雅文才发现自己的两个脚踝骨磨出了血,膝盖摔得又青又紫。她没敢告诉妈妈。

  从那以后,租冰刀的叔叔天天免费借给她冰刀。

  不久,她在全市中小学滑冰比赛中,获得了500公尺第一名。

  从“板凳队员”到主力

  不久,学校成立了女子篮球队。班级几个大个同学都被选进了校队,没有张雅文。张雅文想当运动员,就厚着脸皮跟着女篮队员身后,兴致勃勃地练起来。

  当时,张雅文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四十公斤,胳膊细得像麻杆似的,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不能把篮球从罚球线投到篮筐里。体育老师傅德几次劝她:“雅文,你个子太矮,别练了,等你长高了再来参加校队吧。”

  回到家,张雅文不服输,找来一块大石头,跑到家里房后河边的堤坝上,练习投篮,把堤坝砸出好多个大坑。

  张雅文不管老师怎么说,就赖在球场不走。

  之后,一心想当运动员的她成为了一名“板凳队员”。有一次,体育老师让她上场当一会儿替补,从此对她刮目相看。一年后,学校这支女篮队打到佳木斯全市成年组亚军,张雅文也从“板凳队员”晋升为一名主力队员。

  年龄最小的专业速滑运动员

  1959年3月初,佳木斯市体委来学校选人,选中了张雅文,进入了女子篮球队。

  当时,全国开始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准备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佳木斯市体委从全市选来一批篮球、冰球、滑冰、滑雪的运动员。之后,因为张雅文个子太矮,就转到了专业速滑队。当时速滑队有6名队员,张雅文是年龄最小的。

  那时,中国运动队受日本女排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的影响,采取他提出的“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超负荷大运动量训练。

  夏天,在三十多度的酷日下,队员要进行陆地训练,跑、跳、自行车、登山、滑轱辘、蹲杠铃、各种专项训练……

  望着长长的、跑不到尽头的跑道,张雅文回忆说,她常常觉得自己快要完蛋了,两条腿只是机械地跑着,耳边响着教练的喊声“坚持,咬牙坚持!”一堂课下来,运动员的运动衫常常能拧出水来,他们累得连饭也吃不下。

  在训练中,张雅文和队员们要负重滑跳。他们背上驮着五六十公斤的沙袋,像滑冰那样蹲在地上,两腿做高抬腿侧跨的动作。教练掐着秒表站在旁边监督,每个人蹲着的地上都是一片汗水,两条腿就像灌铅似的。有时候,张雅文恨不得一头趴在地上。

  一次四十公里自行车越野训练,张雅文和队友们骑到郊外时,天忽然下起瓢泼大雨,队员们的自行车轱辘上都没有瓦盖,一骑就甩一身泥水。当回到队里一看,每个人从头到脚都被甩得全是泥沙。

  然而,最残酷的并不是夏天。

  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张雅文和队员们在室外训练,只穿一条小薄绒裤,在冰上一滑多少圈,手脚冻得常常没有了知觉,袜子经常冻在冰刀的铆钉上。

  “有一次,我冻糊涂了,想擤鼻涕,却伸手去捏眼皮,弄得大家哄堂大笑。”张雅文说。

  这些训练的苦,运动员从不叫苦,也从不落泪。

  张雅文说,运动员讲的就是拼搏,就是不断地向自己、向人类极限挑战。可以说,每一堂训练课,他们都是拼下来的。无论多苦多累,她说,她的心都是欢畅的,因为有冠军梦支撑着她。

  两次伤病葬送了“冠军梦”

  1960年10月初,张雅文随队到黑龙江省北安市进行早期上冰训练。

  一天上午,张雅文和队员到北安郊外的庆华水库训练,冰面上裂出许多冰缝,按照训练计划,他们一圈圈地滑,就在她做200米加速时,右脚的冰刀插进了冰缝里,她的身体猛地弹了起来。

  当时,张雅文感觉右膝盖剧烈地疼痛,但她却对教练说没事,仍然咬着牙继续训练。

  下冰后,她拖着瘸腿找到队医,看到右膝盖摔得又青又肿,贴了一贴膏药,就又继续训练。到第三天,张雅文的膝盖肿得像馒头似的,因为对跌打损伤的中药过敏,她的膝盖上起满了大水泡,水泡受冻后奇痒无比,被她挠破感染了,直淌黄水。

  当时,张雅文16岁,队医看着执拗仍要坚持训练的她,发火了,将伤情告诉了教练。之后,张雅文住进了佳木斯市中医院,腿骨折,打上了石膏,住了一个半月院。

  1961年,伤好之后,张雅文又开始了训练,整个夏天都在拼命训练中度过 。10月初,她又随队到北安市训练,突然有一天,她高烧40℃,一直高烧不退,经过多位医生会诊,她得了当时黑龙江正在流行的斑疹伤寒,这种病致死率很高,也有很强的传染性。

  她因为身体素质好,捡回来一条命,队里给她安排了一个单间,每天有护士上门给她打针、送药。

  张雅文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她大把大把地掉头发,一头秀发几乎掉光了。夜晚,她浑身疼痛,醒来经常发现满脸是泪。

  教练和队员一边训练,一边照顾她。他们不顾伤寒病传染的危险,给她打饭、倒屎尿……张雅文几次落泪,刚刚能下床就去外面厕所了。

  20多天后,全省速滑运动员都转到了齐齐哈尔训练,准备迎接全国一级、健将级比赛。张雅文也随队到了那里,住进了龙江饭店。

  张雅文说:“上一年,我拄着双拐站在医院的窗台前,羡慕地望着街上的过往行人。今年,我又悄悄地目送着队友们夹着冰刀兴致勃勃地向这冰场走去,而我只能从床底下拿出冰刀,久久地抚摸着,一次次地擦去冰刀上的泪水。”

  1963年,张雅文也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但自从得了斑疹伤寒之后,她的身体机能全部下降,脉搏从每分钟52次升到62次,运动员的脉搏越慢说明心脏功能越好。这一切都在告诉她,再拼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1963年春,张雅文最后一次去黑河晚期下冰。她一连几天站在已经开化的冰场上,望着开化的冰面,心失落到了极点,也痛苦到了极点。她眼巴巴地看着队友们继续在冰场上风驰电掣,她的冠军梦却这样破灭了。她告别了心爱的冰场,也告别了正热恋的爱人,同队的冰友周贺玉,运动健将,曾获得全国比赛500公尺第三名。

  她无奈转业了,转业到人民银行工作。

  那一年,她19岁。

  四年的运动生涯受益一生

  2022年10月,相隔59年之后,张雅文已经从一级速滑运动员,成长为国家一级作家,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多部作品获奖,创作了《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电视剧,编剧了儿童电影《冰上小虎队》,并获得华表奖。

  在张雅文的自传《生命的呐喊》中,很多处提到了体育精神。她说,多少年后,她才意识到,运动生涯不光给了她失败,也给了她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那就是无坚不摧、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了她强健的体魄,使她在坎坷的人生路上,闯过了一道道丘陵与沟壑、暗礁与险滩……

  在刚转业的那段日子里,她很彷徨、迷茫,她的恋人周贺玉鼓励她要多读书,填补文化的不足。滑雪队转业的队友韩玉华,鼓励她要有理想,有抱负,做人要做优秀的人。

  “做人要做优秀的人”,从此成为张雅文一生的座右铭,并点燃了她重新读书的梦想。

  她决心自学考大学,并在工作之余,开始有计划地自学初、高中的全部文科课本。

  “我像体育训练一样,给自己制定出严格的、雷打不动的学习计划,每天上班之余,要完成5个小时学习,每个月150个小时。”

  张雅文说,即使与恋人约会,为了不耽误学习,也只能周末与他见面。

  当她自学完全部初、高中文科课程,准备报考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考大学变得遥遥无期。

  1967年9月9日,张雅文与在冰场上相识、相爱的恋人周贺玉结婚了。他们虽然都转业离开了运动场,但仍然热爱体育,热爱运动员,每当在电视里看到中国队在比赛中赢了,他们就激动得热泪盈眶,两手拍得通红。

  张雅文说,虽然他们离开了运动场,但运动员那种勇于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却成为他们生命的主宰,无论调到哪个单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对他们来说,都只不过是换了个运动场而已。

  周贺玉调到法院以后,从打水、扫地、书记员,一步步地干起,连续两年被选为出席佳木斯市劳动模范,后来提升为区法院院长。

  一句“玩笑”敲开“文学大门”

  1979年,对于张雅文来说,是人生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三月初,全国冰球比赛在佳木斯举行,张雅文与丈夫周贺玉写了一首《八亿人民为你助战》的小诗,发表在当地的报纸《合江日报》(现《佳木斯日报》)上。

  这天晚上,两个人看冰球比赛回来,冻得嘶嘶哈哈的,却很兴奋。丈夫开玩笑说:“哎,等咱俩老了写一部体育小说,让小说中的人物去拿世界冠军,去圆咱们的冠军梦!”

  听到这句话,张雅文很兴奋地说:“干嘛要等到老年?我现在就写。”

  美国政治家查尔斯•萨姆纳说过:“成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毅力,毅力,还是毅力!”

  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是张雅文的个性。她小学没毕业,但自学能力极强。

  “从动笔那天起,我就不是以文人的斯文来进行创作,而是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拼命。”

  周贺玉却说:“她的那股劲头不是让人佩服,而是让人感到可怕!别人都管她叫拼命三郎……我相信一个人要有她那股劲头,没有不成功的。”

  张雅文白天上班,但在走路、骑车、开会……连做梦都在构思小说,由于心不在焉,她曾一天打碎两只暖壶,两天拧折了两把拖布杆,常把暖瓶盖扔进水壶里……

  她把家里所有的墙上,全都挂满了古诗词,几天换一茬,切菜时,也在背诵。她无时无刻不在“恶补”着文化。

  在阅读中,她把国内外几十篇优秀中、短篇小说摆到面前,看人家如何开篇、如何结构、如何设置悬念,如何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开来加以叙述,这种对比性的阅读,对小说的结构大有益处。

  1979年7月6日,她的第一篇小说处女作《生活的浪花》发表在《合江日报》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用文字记录“冠军们”

  1983年3月初,《新体育》杂志社的编辑邀请张雅文作为特邀记者,去哈尔滨举行的全国冰运会,写一篇滑冰题材的报告文学。

  当时,她所在的单位不给假,张雅文留一张字条,就只身去了哈尔滨。她本来想采访曾获得世锦赛1000米亚军,当时任黑龙江省队教练的王淑媛,可因为没有记者证件,进不去赛场,她就到运动员住的旅馆门外等,一直等到晚上8点多,她终于看见了王淑媛。

  那天晚上,张雅文跟王淑媛在一张床上挤了一夜,也谈了一夜。后来,她采写的这篇《生命在于拼搏》报告文学发表在《体育报》上。

  不久,张雅文调到了当地的文化局,有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为了到一线体验各种人的生活,她在不会一句俄语的情况下,背着羊毛衫、旅游鞋去俄罗斯当“倒爷”,与那时闯俄罗斯的“倒爷”聊天,了解他们的故事,写成了《玩命俄罗斯》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

  1998年12月,她赴韩国采访,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一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美国《华美时报》全文连载。

  1999年,张雅文得知在二战期间,一位中国女人通过一位纳粹将军,拯救了许多要被盖世太保处死的比利时反反战人士。二战结束后,这个女人又全力拯救被审判的纳粹将军。张雅文历尽艰辛,多次赴比利时采访,创作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并改编成电视剧在央视播放。

  之后,她曾赴香港采访,创作出《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又赴欧洲多国采访,出版了二战题材《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等作品。

  如今,运动员出身的她,已出版《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生命的呐喊》《与魔鬼博弈》《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妈妈,快拉我一把》《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等三十余部作品,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多部作品被译成外文,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黑龙江省政府文艺大奖等多项大奖。

  2015年6月24日,中国将其英文版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冠军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张雅文说:“我当专业速滑运动员,虽然时间不长,但运动员那种无坚不摧、从不服输、勇于拼搏的精神,却给了我永恒的激励。它要我永不言败,永不退却,一直勇往直前!”

  2022年4月,78岁的张雅文决定写一部讲述中国冰雪运动员奥运冠军的故事,她辗转、北京、哈尔滨、七台河、佳木斯多地,继续着她的创作之路。

  就像她说的:“世界冠军是淘汰率最快的,但冠军精神却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孙汉仑
刘莎
王宁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