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4日电(刘璐)近日,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公永太教授带领的电生理手术团队成功独立开展东北三省首例新型双螺旋固定式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治疗新技术,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也进一步提升了该院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东北三省在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次植入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可提供AAI(R)起搏模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专用于右心房的起搏。针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部分患者,先植入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日后如有需要,可再植入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心房与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共同构成全球首个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系统,可以通过专有的i2i通信技术,在心房心室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同步且协调的心脏起搏,从而实现双腔起搏治疗。
患者男性,70岁,因“阵发性胸闷乏力20年,加重1周”入哈医大一院就诊,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6次/分。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症。结合患者病史分析,王召军教授等专家经过研究讨论、缜密评估,基于指南推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考量多种起搏器植入方案,并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生活需求,不愿受有线起搏器的束缚,诊疗团队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采用新型双螺旋固定式心房无导线起搏器进行植入。
在手术过程中,团队密切配合,一次定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到最佳位置,测试阻抗、起搏、感知参数良好,对接栓模式和摇摆测试确认稳定性后,仅30分钟便成功释放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无需切口,通过微创技术即可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全程清醒,几乎无疼痛与不适感,术后仅需6小时,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大大缩短了传统起搏器术后需要的静卧时间。在心内七护理团队和无创电生理室的精心照料和术后程控测试保障下,患者感觉良好。

王召军教授介绍:此次成功植入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是全球首款可提供AAI(R)起搏模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采用创新的“主动螺旋”技术,显著减少了手术风险,实现了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固定。其单独设计的专门用于植入和取出的输送和回收导管,能够在起搏器电量耗竭后按需取出,预留疗法升级空间,以满足患者当下和随时间推移的起搏治疗需求。

公永太教授强调: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患者心脏,省去了传统起搏器所需的导线和囊袋,从而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和导线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其临床获益尤其体现在高龄、低体重、抗凝治疗等高风险群体中,同时对于有美观、职业等特殊需求的患者,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是最佳的替代方案。
新型双螺旋固定式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示了该院在心脏起搏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该院始终致力于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医疗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