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政法警务
首页政法警务
小法庭“大枫景” 以“如我在诉”意识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5年08月07日 20:37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8月7日电(刘璐)在黑龙江省友谊县,兴隆人民法庭坚持黑龙江高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深化“四化四解四到位”,用37年的基层实践,给出了一套系统化工作方案,让司法服务更接地气、更暖人心。这个辖3镇2乡、服务3.8万群众的法庭,通过党建融合、分级解纷、温情调解、数字赋能、深耕民情五套“组合拳”,以“如我在诉”意识,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让公平正义在乡土间可感可及。

  党建融进去 司法动能“活”起来

  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兴隆法庭的答案是“支部建在网格上”。法庭创新组建“庭所联动临时党支部”,与辖区乡镇、村屯党组织共绘“双清单”,定期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和法治党课等,党员法官与乡镇干部“结对包片”,划分5个责任区,每人肩头扛着“纠纷预警、法治宣传、便民服务”三项硬任务。

  春日的稻田埂上、秋日的晒谷场边,常常能看到“流动国徽”的身影——这是党员法官的巡回审判。三年来,45起涉农纠纷在田垄间就地化解,把庭审现场变成普法现场,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党建的“根”扎得深,司法服务的“叶”就长得茂。 

  纠纷分出去 矛盾化解“快

  “20年的土地纠纷,仨小时解开了!”这是顾氏兄弟的惊叹,也是兴隆法庭“分级分流解纷法”的生动注脚。

  法庭牵头建强“庭所联动解纷工作站”,就像给矛盾纠纷开了家“社区医院”,邻里口角、小额债务等“小毛病”,村调解员先“问诊”,法庭远程“开方”,对症下药;土地承包、合同争议等“复杂症”,启动“法官+乡镇干部”联合“会诊”,双管齐下治结症;确需司法确认的,直接走“绿色通道”。2025年上半年,辖区内60%的纠纷在乡镇层面就画上句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温情加进去 家事调解“暖”起来

  家事纠纷难在“法结易解,心结难开”。兴隆法庭的“家+和”巾帼婚调工作坊,藏着一套“三步暖心法”。

  先“顺气”,女法官拉着当事人唠家常、听委屈、解怨气,把矛盾焦点悄悄记在本上;再“明理”,用民法典说清规矩,拿村里的老理儿讲透情理,让当事人想起一家人的温情;最后“寻路”,针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递上多种方案,请来亲属、村妇联干部当见证,帮着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2025年受理的11件家事纠纷,全部以调解或撤诉结案。一位当事人说得实在:“法官不光断了案,更教会我们咋过日子。”司法的温度,就藏在这一点一滴的疏导里。

  数据跑起来 群众跑腿“少”起来

  “不出村就把官司办了!”龙山镇村民张某的感叹,道出了智慧司法的便利。兴隆法庭把“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变成“口袋法庭”,在线调解四步走:1小时内申请提交有人接,24小时内调解员上线,视频连线+电子签章一步到位,3天内调解书就送到手里。

  2025年,40%的纠纷在线上化解,平均耗时从原来的7天缩到3天。数据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这是最实在的便民。

  民情记下来 司法服务“实”起来

  兴隆法庭干警的办公桌上,总摆着这三样东西:记满家长里短的民情本、装着法律手册的调解包、写着联系电话的便民卡。

  民情本搞“双记录”,既记案子细节和流程,也记谁家有难处、村里有啥烦心事,把问题分流给相关部门;调解包是“移动普法站”,走到哪都能随时提供法律咨询;案子结了不算完,1个月内必回访,听听当事人满不满意,问问有啥改进建议。

  这套“记录-分析-服务-反馈”的闭环,让2025年上半年的结案率达86.41%,服判息诉率达98.57%。“办的是案子,暖的是人心”,这句话是兴隆法庭每名干警坚守的真谛,他们用行动让“枫桥式人民法庭”的服务底色更实更暖。

  兴隆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一套套扎实的工作方法,把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作为基层司法服务的前沿阵地,兴隆法庭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黑土地上写就了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