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健康医疗
首页健康医疗
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创新应用CXCR4受体显像突破骨髓瘤精准诊断瓶颈
2025年07月28日 09:58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8日电(张琳焓)近日,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创新性地应用靶向CXCR4受体的18F-Al-NOTA-pentixafor分子探针,为骨髓瘤的诊断与分期提供了全新视角。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约占所有癌症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传统的诊断方法在早期病灶检测和病情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晚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时易与骨骼转移瘤混淆。

  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主任付鹏教授指出,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里的含量较多,可以用于该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核医学领域应用的18F-Al-NOTA-pentixafor分子探针作为CXCR4的特异性配体,能够结合细胞膜上的CXCR4受体,借助先进的PET/CT或PET/MR显像设备,为骨髓瘤的诊断、分期及临床决策提供了简便、直观且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多发性骨髓瘤在传统的18F-FDG PET显像中常表现为中低代谢,而CT在骨质疏松背景下难以清晰显示小灶性骨质破坏。相比之下,18F-Al-NOTA-pentixafor分子探针能清晰呈现体内骨髓瘤细胞的分布情况,如同为医生装上了“透视眼”,实现对病灶的精准“锁定”,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检查的不足。​

  相信随着CXCR4受体显像技术的推广,将有更多的骨髓瘤患者从中受益。我们呼吁广大患者及医疗工作者关注这一先进技术,使其在骨髓瘤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为战胜疾病贡献力量。

  70岁的任先生(化名),出现全身疼痛、行走困难且症状逐渐加重,检查发现骨质疏松,补钙效果不佳。社区体检时,血化验显示癌胚抗原6.94ug/L、糖类抗原19980.79U/ml,这两项肿瘤标志物异常。CT检查考虑可能是骨转移瘤,为明确诊断行 PET检查。

  传统的18F-FDG PET-CT发现全身骨骼有虫蚀样的小灶骨质破坏,但 PET摄取值较低,全身也没有原发病变,所以排除了骨转移瘤,考虑是骨髓瘤。不过,因为这些病变在 PET上是低代谢的,所以病变程度显示得不清楚。而18F-ALF-NOTA-pentixafor PET-CT能把病变“点亮”,让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更精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79年,经历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集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医学诊疗中心,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核医学高层次人才。多年来科室针对诊断率低、病灶小、手术难度高的疑难病种,在省内率先开展双核素一日法SPECT/ CT诊断甲状旁腺瘤、肝胆动态显像、盆腔血池显像、99mTc-PYP心肌淀粉样变显像、18F-PSMA-1007前列腺癌特异显像、18F-AV133帕金森综合征显像、18F-AV45脑淀粉蛋白、18F-AV1451脑TAU蛋白显像、18F-奥曲肽内分泌肿瘤显像、18F-FAPI-04广谱肿瘤显像及多种显像剂引导下的PET/CT穿刺活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精确的检查结果,帮助患者制定更加高效优质的治疗方案,助力黑龙江省精准医疗,使广大龙江患者能够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