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0日电(白玉 张钊)近年来,大兴安岭呼中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统筹推进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擘画大美生态底色。呼中区与呼中林业局地企协作,在保障民生项目、重点项目的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生态建设考核及强化护林日常考核,切实压紧压实森林资源巡护责任。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先后出台用地用林相关工作注意事项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类建设项目在选址阶段应主动规避林地,以提升林地资源保有率。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工作,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加森林蓄积量。秉持“充分利用、精明利用和创新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增值、绿色银行”的价值转化新路径,采用自然修复与工程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编制生态修复方案,“一矿一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发展林下资源产业,探索生态经济惠民路径。呼中区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与地域优势,科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创新树上有果、水中有鱼、家里有猪、林下有“菌”、山中有杜香的“五有”立体发展模式。及时把握偃松仁产品入选黑龙江省“九珍十八品”品牌矩阵的良机,将偃松优势资源与畜牧产业充分融合发展,建立“松香猪”养殖基地,注册“最冷小镇松香猪”商标,打造呼中特色养殖品牌。同时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签约合作,邀请技术人员到苗种孵化生产企业——北方冷水鱼驯养繁育有限公司进行指导。目前,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冷水鱼养殖户鱼苗存有量突破50万尾,让冷水鱼游出致富路。

除了冷水鱼养殖产业的日益壮大,呼中区也在做大做强黑木耳养殖产业,20余家木耳养殖户冬季进行制菌生产,每年养殖100多万袋木耳。同时,开发杜香的工业、医药和香料作用,让森林里蕴藏的钱库真正成为富民的“绿色银行”,推动全域生态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带动居民群众增收致富。
创新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兴企富民。不断挖掘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绿水青山价值高效转化。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整合诗歌、书法、烙画等7个工作室,打造“艺咖部落”特色文化空间,每年至少举办艺术展览10场、创作分享会20次,让其成为区域性文化创作交流中心。
利用“最冷小镇”冰雪资源,打造“兴安之巅冰雪穿越季”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发精品旅游路线,串联苍山石林、驯鹿园等5个AAA级景区,打造“寻根访祖”“探秘兴安”等精品路线,每年吸引上万游客来此打卡。成立大鲜卑文化旅游联盟,举办非遗体验游,游客可参与驯鹿皮艺制作、桦树皮画创作,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让绿色文化康养成为呼中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环境治理精细化,打造宜居环境。建立全域化、精细化环境治理机制,实现空气质量、水质监测等核心指标全面达标,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推行“巡查+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每月开展断面及排污口巡查。构建严密的责任体系,开展“徒步走城区”活动,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居民社区、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和集贸市场等地沉浸式走访,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任务量化,落实到人。针对河道淤泥沉积、房前屋后杂物乱堆等顽疾,采取“机械清淤+人工打捞”“拆危除旧+空间美化”等组合拳,扎实推进城镇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