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社会民生
首页社会民生
黑龙江延寿:“乡情牵线”引得“雁归来”
2025年07月20日 10:43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0日电(徐李 钱玺勇)盛夏清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鸿禾家庭农场的山林间,近万只大白鹅或踱步觅食、或曲颈梳羽,悠然享用着林下的“天然自助餐”。“小家伙们落户一个多月,最壮实的已有五斤多重!”农场主李秋影手持竹竿,目光追随着鹅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清脆鸟鸣与欢快鹅声交织,宛如一曲乡村振兴的壮美“向天歌”,在这片黑土地上激情唱响……

  乡音电话叩响“与鹅共舞”新征程

  站在两栋崭新的钢架鹅舍前,李秋影的思绪飘回了一年前。“去年此时,我还在七台河的工地上风吹日晒呢。”这位正值壮年的东北汉子,人生轨迹写满闯荡——务农、出海、开烤肉店、揽工程、经营粥铺。如今,他有了一个响亮的新身份:“鹅司令”。这场人生转折,始于家乡那通带着温度的电话。

  2024年9月的一个雨夜,忙碌了一天的李秋影接到了老乡闻东升的来电。“秋影,你不是一直想搞养鹅吗?时机来了!”电话那头,闻东升难掩兴奋,“波司登产业基地落户咱们哈尔滨了,鹅肉鹅绒出口量大涨,连羽毛球价格都翻倍了。咱延寿山好水好,你有经验,回来干,准成!”

  这通电话像一把金钥匙,瞬间打开了李秋影深埋心底的归乡情结。家乡的发展潜力、产业的黄金机遇,尤其是闻东升那句“咱延寿山青水绿,在鹅产业上不该只做别人的边缘拼图”,深深触动了他。更让他动容的是,这位老友竟熬了几个通宵,为他量身定制了详尽的《延寿县鸿禾家庭农场发展鹅产业可行性报告》,小到“每只鹅如何实现循环利用”都考虑周全。

  这份来自家乡的真挚与热忱,彻底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那颗心。“家乡人这么用心,我没有理由不回来!”今年元旦前夕,李秋影毅然变卖外地产业,带着积蓄回到延寿镇同安村,承包百余亩山林,创办鸿禾家庭农场,正式开启了“与鹅共舞”的新征程。

  万羽白鹅织就全新智慧“规划图”

  走进鸿禾家庭农场20余亩生态草种植区,连片绿意宛如“五星级生态餐厅”,这是李秋影专为“鹅兵”打造的天然食场。这位务实创业者算着明白账:“单只鹅纯利润能有40元,1万只就是40万元。”

  李秋影的目光从未局限于养殖。他正一步步构建“鹅产业链”:上游对接佳木斯国家级禽类良种场,把牢优质鹅雏供应关;下游瞄准哈尔滨成熟的羽绒采购体系和精深加工基地,确保鹅绒、鹅肉销路畅通;未来还计划拓展鹅种蛋孵化、熟食深加工。在产业链中游,他正筹备打造“鹅小哥”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让“延寿好鹅”系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万只规模前期投入约150万,但采用‘两茬轮养’模式,年纯利润可达80万。”站在鹅舍前,李秋影解密财富密码,“更重要的是,每个养殖单元能带动多名乡亲就业,这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账!”

  在鸿禾家庭农场未来的蓝图中,一个集养殖、加工、体验于一体的鹅产业生态“规划图”正焕发着全新智慧:从鹅雏到羽绒、从生鲜到餐桌,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将使每只鹅都化身为跳动的“绿色音符”,共同谱写出“乡村和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篇章。

  “群雁领航”衔来乡村振兴满园春

  “五年内,力争建成年出栏10万只的现代化养鹅示范基地,带动乡亲共富!”谈起未来,李秋影目光灼灼,向记者描绘“三步走”战略:首先投资建设年产2万只鹅苗的现代化孵化厂,确保种源供应;其次发挥餐饮经验优势,开发“药膳鹅肉煲”等特色养生菜品,让“延寿好鹅”与传统养生文化碰撞火花;最后打造集科普、体验、休闲于一体的“鹅趣乐园”,通过“采十赠一”捡蛋、“小小饲养员”体验等活动,让城市孩童感受农耕文化魅力,通过系列鹅产品塑造品牌,全力打造延寿“鹅文旅”融合新IP。

  阳光洒在李秋影坚毅的面庞上,映照着返乡创业者特有的自信。“目前已投入150多万元,建成两栋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标准化钢架鹅舍,自动饮水、智能温控一应俱全。”他如数家珍,特别提到年底将从首批万只鹅雏中精选3000只优质母鹅,组建“产蛋军团”。

  据了解,延寿县坐拥超10万公顷林下养殖空间和1000公顷优质水域,发展鹅产业优势得天独厚。“未来,我还要推动成立鹅养殖协会,坚持‘统一技术标准、共拓销售渠道、深挖品牌价值’,让‘延寿好鹅’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李秋影语气无比坚定,“有国家好政策,有乡亲们支持,延寿的鹅产业,一定能像领头雁一样,带着大家飞向更红火的日子……”(完)

【编辑:郝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