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5月7日电(王冬杰)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团队联合影像科、肿瘤科、胸外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应用经支气管镜透壁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术(TBNA)诊治多名纵隔囊肿继发感染患者。此项技术将气管镜介入技术与呼吸影像学、病理学有机结合,为解决纵隔囊肿患者的痛苦提供新的选择。
患者王女士(化名),最近两个月以来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发热,于当地医院行肺部三期增强CT检查提示纵隔占位病变。王女士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到哈医大一院呼吸科门诊就诊,行电子支气管镜等相关检查。

图1显示患者治疗前,肺部增强CT可见纵隔占位病变
术前,呼吸内科蒋力学教授与支气管镜操作团队分析患者纵隔占位病变性质。蒋力学教授提示该患者肺部增强CT提示纵隔占位病变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需要与纵隔囊肿鉴别诊断。纵隔肿瘤可能伴有壁结节、分隔或钙化,增强后可见强化。该患者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同时需要与肺囊肿、肺大疱、食管憩室、食管囊肿、神经鞘瘤囊性病变等良性病变鉴别诊断。

经呼吸内科、影像科、肿瘤科、胸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并讨论后,决定给予患者行经支气管镜纵隔肿物针刺活检术。术中发现患者左肺下叶基底段开口处隆突下三点方向可见外压性隆起,于隆起处行经支气管镜穿刺术,见淡黄色液体流出,引流出淡黄色脓性液体后撤镜。穿刺液行细胞学检查未见恶性细胞,穿刺液白细胞计数为8017.00/mm3,患者明确诊断为纵隔囊肿继发感染。


图2显示气管镜下气管旁脓肿穿刺术,引流出脓性液体。
蒋力学教授表示,纵隔囊肿在临床诊断中可能会被误诊,主要原因包括其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纵隔病变相似、症状不典型或检查手段的局限性。纵隔囊肿易被误诊的疾病包括纵隔肿瘤如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等,误诊原因主要是部分实性肿瘤内部出现坏死或囊性改变,囊肿合并感染、出血时密度增高,易被误认为实性肿瘤。为明确诊断,给予患者完善增强CT或者增强MRI明确病变血供、囊壁特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必要时完善PET-CT排除恶性肿瘤,如囊性淋巴瘤等。TNBA技术无疑是明确病变性质,实现操作微创化的最佳方案。
呼吸内科主任张薇教授指出,TNBA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型呼吸介入诊疗技术,对于纵隔囊肿的诊疗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此项技术需要多学科联合支持,对于医生团队的解剖学、影像学及操作技术的要求均较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