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9日电(伊组轩)雄壮的“顺山倒”号子哪去了?堆满木材的贮木场哪去了?满载原木呼啸奔驰的森林小火车哪去了?
它们已走进了历史。
4月29日,记者从伊春市委组织部获悉,在小兴安岭腹地,红松林海翻涌着绿浪,曾经的木刻楞房已化作记忆,伊春,这座曾经“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林区小城,如今正做着一件和以前为国家建设贡献木材同样重要的事——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在3.28万平方公里的老林区冻土下蔓延出“家”的温暖力量。
红松根系链接千家万户
晨雾还未散尽,伊美区新欣社区专职网格员吕秋玉已背着鼓鼓的帆布包走进街巷。当他熟门熟路地拐进某处弃管小区,将连夜赶制的“骑手导航标识”贴在斑驳的单元门上时,这个曾因门牌模糊导致快递投诉不断的角落,因为“根系工程”的实施,而成为伊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生动实践的缩影。
把矛盾化解在楼道转角处,也是吕秋玉的“拿手绝活”。在某小区一处楼道内,邻居间因绿植挡住轮椅通道引发激烈争吵。得知这一情况后,他连夜用旧木料钉出三层花架,邀请两家共同培土栽苗。“咱林区人种花,也得讲究个章法不是?”如今绣球与杜鹃错落绽放,占道的花盆成了邻里共管的“转角花园”,浇水壶上还拴着两家合编的松枝结。
从嘉荫的江雾渔影,到伊美的万家灯火,再到铁力的春畴麦浪,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林都”各地上演。
78岁的刘志明,是马永顺林场最后一批放下斧和锯的林业工人,去年主动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兼职网格员。二十年伐木练就的目力和脚力,如今用来排查小区安全隐患。一个深秋的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在小区内遛弯,突然蹲在5号楼拐角处,手指抹开排水管上的霜花:“第三截弯头冻裂了”,并及时向社区预警。两小时后抢修队带着工具赶来,在供暖加压前将裂缝补牢。
如今伊春的网格早已不是纸上线条,党建、综治、民政等9类网格被有机整合起来,按照300户左右标准重新划分,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和多名专业网格员,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受理、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发现、急难愁盼第一时间解决。“我们还结合林区特点,将‘山水林田湖草’等无人区域划入专属网格,让每片林海都有了守护人、每处生态屏障都有了责任体系”,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走出“300平”,走进“300户”
这是一场针对党群服务中心的“空间革命”,也是一次针对网格员的“角色重塑”。
铁力市向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那天,老居民马培銮特意赶来“见证历史”。他摸着新换上的原木色圆桌感叹:“以前总觉得政务大厅冷冰冰的,现在倒感觉像自己家的客厅。”
伊春以“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有家温度”为目标,对全市111个社区办公场所进行了集中升级改造。据市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中,全面消除了30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并尽可能腾退办公面积用于群众,居民活动面积占比平均达到了85%以上。”
行政空间每精简一平米,服务半径就延伸一公里。1479名社工摘下“坐班干部”的标签,全部担任专职网格员,把服务阵地搬到小区楼道、庭院炕头。为了不被群众“考住”,大伙白天跟着老同志学业务,晚上捧着“口袋题库”啃政策,几个月下来,多数社工都从“专岗专责”练成了“见人知名、见名知户、见户知事、见事知策”的“全岗通”。
在丰林县团结社区,陆红丽胸前别着“全科社工”标牌,这个夏天她刚在全市“党群菁英”比武中斩获“民情记忆”单项奖。“近年来,市里先后出台了网格员管理考核六项规定和选育管奖实施意见,每年都组织开展职业能力大赛,大家现在干事热情空前高涨”,陆红丽感慨道。
据统计,取消坐班制后,网格员日均走访时长增加4.2小时,群众满意度较此前提升16%。正如汤旺县居民孙秀萍所说:“现在办事不用找窗口,有事就去党群服务中心,像回自己家一样,见到的全是家人的笑脸。”
“民情账本”搬进“云端大脑”
南岔县晨明社区的社工宋蒙娜现在每天都要带着两部手机上岗:一部接听居民来电,一部查看“伊网通”待办事项。去年冬季,居民乔大爷突发疾病,受暴雪影响常规救援车辆无法进山,她通过平台“急事快办”通道上报,应急铲车20分钟内就抵达现场,连夜开辟出一条近3公里的生命通道。
“以前处理群众诉求需要跑遍多个部门,现在一键就能生成工单,最方便的是县里处理不了的事儿,系统自己就能转给市里,最多十分钟就能得到回复。”从事网格员多年的宋蒙娜频频用“意想不到”来评价“伊网通”带来的便捷。
为了给网格工作提速,伊春市不但建成了贯通“市、区、街、社、网”五级的一体化的网格治理信息系统,还配套开发了“伊网通”APP网格员端和群众微信小程序端,推行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综合考评的“六步闭环”工单分流转办机制,实现“一网管全局”。
最让群众暖心的,是“数据”里的民生温度。红升社区的独居老人王凤林,在小程序“唠嗑”版块发了句语音:“想吃口酸菜馅饺子”,第二天,社区志愿者就端着热腾腾的饺子上了门。社区书记庞皓严说:“现在群众点单、数据跑腿、社区接单,就像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画,每道纹路都连着民心。”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在伊美区红升街道南郡社区,外卖骑手刘成明的电动车后箱里始终藏着一摞特殊“订单”——社区独居老人关爱名单。作为兼职网格员,他每天利用送餐时间,顺路为6户高龄老人进行门窗安全检查、代购药品等服务,每完成一户可积5个“兴安分”。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他还接到了景区“护游”的任务,为游客免费提供线路指引、车辆救援等服务。“上个月用积攒的积分兑换了半年的社区托育服务,解决了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刘成明一边展示手机里的积分明细一边介绍道。他所在的配送站已有5名骑手加入这支“流动服务队”,而他的累计积分最多,已经达到了“松小树”段位。
伊春基层治理的根系脉络,离不开“红松分”和“兴安分”这两个关键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可以获得“红松分”,作为评先评优和考核评价的侧面参考。群众和无职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兴安分”,用于兑换物品和社区提供的便捷服务。
“积分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凝聚多元共治力量的有效载体”,伊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把抽象的社会贡献转化为可视化的价值符号,让曾经“干部干、群众看”的单向治理,变成了“大家议、一起干”的生动画面,每一份微小参与都在为城市的发展积攒能量。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伊春的治理根系正以红松般的韧性向下扎根、向周围伸展。正如红松树新的年轮总在寒暑交替中默默生长,老林区的基层治理正悄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