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社会民生
首页社会民生
九旬老人11天生命“闯关”记: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普内科医护团队精细化治疗再次创造康复奇迹
2025年04月03日 17:00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3日电(王石磊 马冀)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普内科的病房里,92岁的李奶奶(化名)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眼中噙满泪水。11天前,她被家属用急救120紧急送入医院时,已处于意识不清、呼吸衰竭的危急状态,指脉氧低至70%,血压飙升至190/120mmHg,全身浮肿,生命体征几近崩溃。经过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普内科主任李晨玲医疗团队的科学救治与精心护理,这位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龄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于近日康复出院。

  3月10日5时许天色微亮,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打破了医院的凌晨的宁静。李奶奶被家人紧急送医时,情况已十分危急:血氧饱和度仅70%,血压飙升至190/120mmHg,全身浮肿明显。

  “患者当时处于急性呼吸衰竭状态,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接诊的普内科主治医师侯佳歧回忆道。普内科主任李晨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多学科会诊。经过快速评估,医疗团队判断患者同时存在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多个问题。

  “高龄患者治疗就像走钢丝,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李晨玲说。团队决定采取呼吸支持优先、循环稳定跟进、感染控制同步的治疗策略。高流量氧疗、精准降压、抗感染治疗....。。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展开。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入院第三天,李奶奶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排黑便数次。医疗团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加强胃肠道保护。“那几天我们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护士长李朦朦说。护理团队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护理计划:每2小时翻身拍背、每日口腔护理、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这些看似平常的护理操作,对危重患者来说却至关重要。

  转折出现在治疗的第7天。清晨查房时,医护人员惊喜地发现,李奶奶已经能够自主进食了。“妈,您认得我吗?”女儿轻声问道。老人微微点头的瞬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临出院时,李奶奶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闺女,等我好了,给你们包饺子!”这句朴实的承诺,道出了医患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老人出院的头一天,家属特意送来一面写有“幸遇良医,妙手回春;恩同再造,情暖人心”的锦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亏了李晨玲主任、侯佳岐医生和李朦朦护士长以及医护团队的医生和护士么们,是她们的精湛医术和专业的护理技术,我妈才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李奶奶的儿子动情地说。

  “这位患者的康复是医学技术与团队协作的胜利。”李晨玲主任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多病共存的高龄患者日益增多,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普内科近年来通过建立老年重症单元救治记录、开展床旁医疗辅助器械动态评估等技术,将此类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出院前,普内科医护团队还为李奶奶定制了居家健康计划:每日监测血压血氧、采用增稠剂预防呛咳、补充乳清蛋白粉纠正营养不良,并预留了24小时紧急联络通道。“医护人员不仅救了母亲,更教会我们如何科学照护。”李奶奶的儿子动情地说。这面锦旗背后,折射的正是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这里,医学的专业严谨与服务的温情细腻始终交织,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有尊严与希望。(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