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4日电( 陈晨 陈东晓)随着《哪吒2》的票房一路飙升,“魔丸”哪吒成为当今动漫角色的顶流,它不仅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十,更在文化领域引发了广泛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双艳带领她的团队通过精心挑选材料、巧妙设计,将古老的鱼皮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了哪吒这一神话人物新的生命力。

春节期间,哪吒成为热议的焦点。杨双艳在看过电影后,对影片中哪吒的成长和转变印象深刻,便萌生了用鱼皮来制作哪吒形象的想法。她认为鱼皮的光泽和质感能够赋予哪吒新的生命力,让这个角色在视觉上更加生动和立体。于是她在网上收集图片,精心挑选了5款哪吒的造型后,便开始了她的创作之旅。

杨双艳团队利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小心翼翼地将鱼皮裁剪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巧妙的拼接和粘贴,将这些鱼皮片组合成完整的哪吒形象。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比如哪吒的发饰、服饰的纹理以及表情的刻画,都力求精细入微。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团队还采用了手工彩绘方式,为哪吒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细节和生命力。制作过程不仅完美地再现了影片中哪吒重塑肉身的场景,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杨双艳在制作技艺上的精湛造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双艳说:“因为哪吒现在是全世界大火了,我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便用粘贴的、刺绣的、镂空的形式,用鱼皮将哪吒做成各种挂件。以后,我们还打算用鱼鳞、鱼骨,把《哪吒2》里面的全部人物做一遍,展示给全国观众。”

人物体积虽小,制作过程却异常繁复。制作一幅长度不到10厘米的哪吒鱼皮画,需要一个技艺娴熟的工匠耗时3天才能完成。这项看似简单的工艺,实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湛的手艺。制作之初,精心挑选合适的鱼皮,然后根据设计图纸,使用特制的工具在鱼皮上细致裁剪,这考验着手工艺者极高的耐心与技巧。由于鱼皮与纸张在厚度和质地上的差异,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思晴是杨双艳团队中的一员,在接到制作“魔丸”哪吒的工作后,她便立即着手展开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思晴说:“接到杨老师让我们做哪吒人物造型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刚看完了《哪吒2》这部电影,最喜欢的就是哪吒了。哪吒浑身的小部件儿特别多,就需要我们特别精细、精准地用手工去把它表现出来,要不然它的整体部分就不会这么精致,比方说这个小火苗、乾坤圈,还有风火轮下边的小图案,都是最难的部分。”

杨双艳团队已经成功制作出了四款粘贴式的哪吒鱼皮画,每一款都栩栩如生。目前,团队正在研制一款立体哪吒鱼皮画挂件,希望通过立体作品能够呈现出哪吒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未来,同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将继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和内涵的作品,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