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月13日电(记者 史轶夫)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不仅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更反映了黑龙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是黑龙江独特的文化标识。在黑龙江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师刘东影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与利用,赋能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提案。
刘东影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与利用存在问题如下:
1.认识不足:尽管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上地方政府和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知仍显不足,影响了政策支持的有效性。
2.资金短缺:保护非遗需要大量资金,目前主要依赖政府拨款,渠道单一且有限,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3.传承人老龄化: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而年轻人兴趣不高,加上物质回报较少,导致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4.市场竞争力弱: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创新设计,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品牌意识淡薄,销售渠道狭窄,限制了产业化发展。
5.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多为原则性规定,具体操作细则不明确,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利于创作者权益保护和激发创作热情。
6.理论研究不足:非遗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框架和系统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非遗涉及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学科视角下。
7.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地区因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较好,能更好地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而农村及偏远山区则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聚焦如何有效保护、挖掘和利用发展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刘冬影委员提出具体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符合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加大省级专项非遗基金投入,用于非遗项目的普查登记、抢救性记录以及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新非遗展示方式,如,开发非遗VR体验馆,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魅力。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非遗事业;对于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特别是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保障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4.深化合作交流
积极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分享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各地市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5.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街区或村落,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将静态展览与动态体验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选择;加大力度支持民间艺人开设工作室或传习所,鼓励他们参与创意设计、产品销售等环节,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使非遗更好地与文旅结合。
6.重视教育普及
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有关非遗的知识介绍,编写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将非遗引入舞台剧、电影、影视剧、微短剧;新媒体平台线上宣传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非遗。
7.构建数字化档案库
对全省范围内所有已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采用高清影像、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永久保存;创建集成所有黑龙江非遗信息的数字博物馆,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这些珍贵资料,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8.推动非遗理论研究
多学科协同推动非遗理论研究,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涵盖非遗各个方面特征的理论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表现形式、传承现状等问题,为同类项目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9.促进国际交流
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机构发起的相关活动,向世界展示黑龙江非遗的独特魅力;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