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文化旅游
首页文化旅游
密山市擦亮“国际旅游都市”名片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
2024年09月27日 17:30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7日电(张晓峰 蒋理)稻浪千层,农机驰骋,颗粒归仓。在徐徐铺开的大国“丰”景里,黑龙江省密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肃慎文化、红色文化交汇成了极具魅力的人文密山。

  东北老航校纪念馆,中苏国际交通站遗址,红灯记故事原型,王震将军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精神、北大荒精神的代表。在岁月的浸润中愈加丰硕和璀璨,时针拨回四十多年前,密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吃得饱,穿得暖,家用电器普及城乡。以1985年为例,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77元,储蓄总额达到7469.5万元。旅游业初步兴起,当壁镇湖滨乐园、青年水库等风景区成了当时的旅游点。

  退休职工孙迎宾说:“小的时候最大愿望就是吃饱肚子,后来改革开放了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起来了,有点积蓄后就想着出去见见世面,以前密山没有太多的地方可去都往外跑,现在兴凯湖建设的越来越漂亮了,今年国庆节要到了,我和老伴就准备在家门口旅游了。”

  兴凯湖旅游公路被评为国家首批黑龙江省唯一一个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平坦的道路在树木掩映下无限延伸,行人车辆经过此地恰似在树洞中穿行,这里也成为近年密山市最火的旅游打卡地。

  完达山一号虎游乐园,湖湾渔港水上公园,兴凯湖“十里杏花”肃慎人遗址、新开流国家4A级景区等景点的完善和充实,形成了独特的美景“串珠成链”,风光旖旎。还利用冬季雪期较长的优势,打造兴凯湖冬捕节释放冰雪经济;同时投资基础建设也振兴了“路边经济”、“湖边经济”。借助文旅产业做起文创产品和互联网生意,像白鱼嫂、鸭蛋姐、玉米婶等开直播卖货和做鱼皮画文创产品的妇女 1000 余人。白鱼湾镇、兴凯湖乡、兴凯湖农场农家游年收入1000多万元,渔业年收入2100多万元。美丽、多彩,魅力的密山,吸引着八方来客。近日,2024密山兴凯湖全国美丽乡村铁人三项赛激情开赛,吸引了9个国家400余名“铁三”选手们在美丽的兴凯湖畔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又为密山“国际旅游都市”名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昌劲湖鱼行隋丽媛说:“密山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没有这么多景点,也没什么游客。当时没想过能吃上旅游这碗饭,以前一年只能赚个吃饭钱,勉强够生活。这些年生意越来越好,现在一年能赚六七万元,现在我还开起了直播,不仅可以卖鱼给游客还能卖向全国。”

  密山市白鱼湾镇非遗文化传承人李华说:“眼看着密山旅游越来越火,我就寻思能不能把非遗文化融入到里边,于是我就成立了工作室,现在我的作品也卖到了俄罗斯,前阵子我还被邀请参加了哈洽会,把密山肃慎文化推广给全国更多的朋友知道。”

  春风浩荡战鼓急,百舸争流自当先。依托红色资源富集结合“四大摇篮”,打造创意设计产业,定制飞机、装甲车模型等红色文创产品,延展旅游产业链条。有中国空军摇篮之称的东北老航校纪念馆不断完善,增添了由空军赠送各式不同型号的退役飞机11架,搜集珍贵资料、图片、实物等800余幅(件),开馆以来,知名度蜚声国内外,每年就达10多万国内外来宾前来参观旅游并且纷纷留言。王震将军纪念馆的建立,更是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成为了北大荒精神传承教育的基地,馆内展陈珍贵历史展品2000多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3件、国家三级文物43件,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清晰的历史图片,一个个重新还原的历史镜头,穿越数十年历史烟云,向参观者述说着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辛历程,展现着密山沧海桑田般的辉煌巨变。

  辽宁省游客郭书雨说:“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密山旅游了,每次来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就拿我手上这个玩具来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没有。我不仅在这了解到了红色历史还能打包一些礼物回去分享给朋友。”

  新时代绘织新蓝图,新征程吹响新号角。新中国成立75年来,密山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发展现代旅游业为战略引领,加强域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擦亮“国际旅游都市”名片。城乡居民的生活亦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全国一样,取得了令人自豪的瞩目成就,处处“旧貌换新颜”。(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王琳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于琨
刘璐
赵宇航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