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财经企业
首页财经企业
“淘金”归来话幸福
2023年06月03日 08:57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6月3日电(侯继尧)“大家拿好随身行李,咱们每节车厢两个门都打开了,上车很方便。”“这服务想的真周全,人上得快不说,还安全。”“可不是吗!”

  6月2日20点06分,由抚远开往哈尔滨的K7066次列车准时停靠建三江站。夜色笼罩的站台上,听到列车工作人员的温馨提示,拎着大包小裹准备上车的务工旅客们纷纷夸赞起来。

  K7066次列车,是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客运段担当的“东极之城”抚远往返“冰城”哈尔滨的一趟普速旅客列车。这趟列车途经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的水稻主产区,每年春耕季节,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内外的近5万名插秧务工人员就会汇集三江平原,协助当地农场进行水稻备耕、插秧等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入万余元。

  “今天建三江上车的返程务工旅客大概有300多人。”20点09分,旅客乘降完毕,列车长张明辉最后一个踏上列车。张明辉是牡丹江客运段佳大车队抚远线的一名老车长,他说,这条线自己已经走了16年,前些年来垦区打工插秧的多数是省内的农民,现在随着铁路大规模扩建、哈佳铁路开通和调图优化,列车车次增多,省外来这边插秧挣钱的农民也多了起来。

  “今年我从事的是插秧机操作,日薪700元,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车厢里,来自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农民于敏杰和同行的几位村民分享着此次插秧的收获。他说,以前来垦区插秧都是体力劳动,这几年随着垦区机械化耕种的普及,用人工插秧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淘汰,“上个月我们乘坐‘插秧专列’来垦区时,铁路部门专门为我们这些务工人员请来了农业科技专家,把‘农技讲堂’开到了列车上,新技能让我们这些务工农民更‘吃香’。”

  吉林四平务工旅客于全有是老插秧客,已经连续15年“下三江”,成了农民务工的领头人。“我们这次一起来的有20人,都是通过列车提供的‘农场务工信息’提前联系上活的,真的要感谢铁路部门的细致服务。”5月初,他就带着工友去农场扣大棚、育秧苗。“农场干活按天计算,干完活就结账,今年连育苗带插秧,前前后后忙活一个多月,我们每个人平均挣了一万五千多元钱。”

  牡丹江客运段佳大车队党总支书记王瑞婷介绍,为让农民兄弟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务工地点,每年春耕前夕,车队党总支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提前将沿线各农场的用工人数和联系电话收集起来,等到插秧时节公布到列车“务工信息栏”内,供“插秧客”们随时参考联系。

  建三江垦区到哈尔滨700多公里,随着天气的变暖,车内温度也在升高,为让插秧旅客舒心返程,列车所属车队指定专人负责联系车站及时补水、专人负责送水到座,途中还增加了保洁频次,设置了医药箱、便民服务箱等用品,以备旅客不时之需。

  “这次我和儿子、儿媳妇一起来的,三个人加起来一共挣了四万多,回家再填补点,打算给儿子买个小轿车开。”谈起挣钱后的打算,家住辽宁铁岭的务工旅客满玉革笑得合不拢嘴,“每年都能挣好几万,这一切也得益于铁路服务的完善,为我们农民外出‘淘金’创造了好条件。”

  年年和“插秧客”打交道,张明辉也感受到了务工旅客出行的变化。“前几年打眼一看就知道是去插秧的庄稼人,如今倒分不清是城里人还是庄稼人了,穿着不仅时尚,吃的、用的也都是最好的!”他说。

  深夜时分,列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月光透过波光粼粼的水田映射在车窗玻璃上。车厢内,列车工作人员照例忙碌着,而来自天南海北的“插秧客”们个个沉浸在“淘金”归来的喜悦中,他们有的盘算着回家用手中的钱给家人买啥,有的则畅想着来年肯定还能挣得更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孙汉仑
王宁
刘璐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高峰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