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文化旅游
首页文化旅游
范可新:“三朝元老”终圆梦 拿下北京冬奥会首金
2023年03月28日 12:10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3月28日电 题:范可新:“三朝元老”终圆梦 拿下北京冬奥会首金

  中新网记者 王妮娜

  2022年2月5日,范可新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是北京冬奥会第一个比赛日,短道速滑比赛在北京首都体育馆鸣枪开赛。在20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范可新与武大靖、任子威、曲春雨、张雨婷组成的中国队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勇夺金牌。

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首金。
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首金。

  首金!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29岁的“三朝元老”范可新终于圆了自己的冬奥金牌梦,面对镜头,范可新说,“在国家队12年,感谢队友、教练,这一刻,一切都值了!”这枚金牌,我等太久了!”

  这一刻,她的泪水感动了无数人……

  在眼泪之下是范可新,这位来自黑龙江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名将背后20年的艰辛。

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在首都体育馆展开在混合团体接力比赛,由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任子威、武大靖组成的中国队,最终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北京冬奥会首金。
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在首都体育馆展开在混合团体接力比赛,由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任子威、武大靖组成的中国队,最终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北京冬奥会首金。

  “寒门”小将

  在北京冬奥会后,有网友说:“世人皆羡谷爱凌,我却独爱范可新。”

  范可新的成长经历,被视作我国本土运动员培养的典范,相比起谷爱凌海外的成功范例,范可新严肃的、苦涩的,没有光环加持的人生,是大部分平凡人成功路径的缩影。

  范可新是寒门里走出的孩子。

  1993年,范可新出生于“煤炭之城”七台河,这里走出过中国短道速滑领域鼎鼎大名的杨扬和王濛,短道速滑也成了七台河的名片。

  范可新的父母身体都不是很好。小时候,潮湿昏暗的7平米地下室,是父亲的修车行,是母亲的修鞋铺,也是她和哥哥一家四口人相依为命的家。放学路上,她还得捡矿泉水瓶、纸盒卖钱,帮补家用。

  范可新小时候喜欢跳舞,父母还把她送进了跳舞班。“当时学舞蹈是150块钱,我们家一个月房租才150元,负担太大了,我就主动提出不学了。”范可新说。

  小时候,范可新和哥哥曾在水库里滑过冰,穿的是父亲给他们做的“脚划子”,就是用两块木板安上两道铁丝,然后将木板用麻绳捆在脚上。

  一次,一个邻居阿姨告诉范可新,体育场正在选滑冰小运动员,范可新就跑去看。

  “你们这儿招收滑冰队员要不要交钱?”这是范可新第一次遇到她的启蒙教练马庆忠时说的第一句话。

  一年之后,范可新被七台河市教练孟庆余选中,成为他手下的一名短道速滑小队员。

  范可新在孟庆余教练手下练了3年。这3年,给她打下了良好的冰上技术基础,增强了体能,更重要的是,让她坚定了追逐冠军梦的信心与勇气。

  除了范可新外,孟庆余还是杨扬、王濛等冬奥冠军的启蒙教练。范可新回忆,孟庆余教练不止管队员们训练,还管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积蓄资助了很多困难的运动员,范可新的第一双冰鞋,就是孟庆余教练亲手为她做的。令人唏嘘的是,2006年,孟庆余教练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这给范可新留下了无尽的伤感与遗憾。在一次采访中,范可新说:“孟教练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一定要拿到世界冠军,把金牌拿回来,给我挂一下。’所以,拿到世界冠军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夺得首金的4人举着国旗在冰场上滑行。
夺得首金的5人举着国旗在冰场上滑行。

  “贫血症”

  刚开始学滑冰,因为买不起新的冰鞋,范可新只能穿别人的旧鞋子。因为尺寸不合适,范可新的脚都被磨破了,伤口结了痂,又被磨破,反反复复。

  小可新渐渐明白,滑好冰可以进体校,再进省队、国家队,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比赛,获得金牌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再让爸妈那么辛苦……

  13岁那年,范可新因成绩突出,被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冰雪分校选中。

  女儿被选到哈尔滨训练了,范可新的父母可犯愁了,家里几乎拿不出像样的衣服。她获得全国小学生短道速滑比赛的500米、1000米、技术滑等多项第一的衣服还是从别处捡来的。

  2008年,在齐齐哈尔市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被寄予厚望的范可新一无所获。

  那段时间,范可新常常感到头晕和浑身无力,平时训练也总觉得腿用不上力,但好强的她从来没有和教练、家人提过。后来,严重到她连楼梯都爬不动了,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患有缺铁性贫血——正常人的血色素是13,而范可新只有7,医生们一再叮嘱,目前范可新的身体状况,决不能再训练了,爸妈也劝她不要再回队训练了。为此,范可新不得不停止了训练。

  当时因家庭拮据,没有足够的钱给范可新治病,幸运的是范可新遇见了好心人,在哈尔滨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治疗。半年后,她身体恢复了,终于又回到了冰场。

  对范可新来说,短道速滑是一条她必须走下去的路,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训练。

  范可新说:“我记得有一次杨扬姐、王濛姐,她们拿到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回到了七台河,和我们面对面零距离地交流。我那时又小又矮,看到她们的时候,我就感觉她们身上有一种光环,因为她们能代表国家去参加国际比赛,还夺得了冠军,我觉得这就是偶像的力量。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什么时候可以成为她们,可以进入国家队。所以,我觉得有很多原因让我的梦想和目标更坚定,一步一步走来,遇到问题也不怕,跌倒了再爬起来。这些都是我的动力。”

2月13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铜牌。

  重回冰场的范可新,像是一飞冲天的苍鹰,开始取得各种各样的好成绩。

  2010年,17岁的范可新进入国家队,与王濛成为队友。

  不到一个月,2010年短道速滑世界杯蒙特利尔站,范可新首次在国际大赛成年组中亮相,与队友合作获得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

  2011年,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女子500米冠军;

  2015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土耳其站女子500米冠军。

  2016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500米冠军。

  2017年,世锦赛女子500米冠军。实现“三连冠”的同时也成为这个项目上公认的王者。

  范可新参加了三届奥运会,然而“前两届都不好,第二届是最不好的”,她说的“前两届”分别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

  索契冬奥会半决赛中意外摔倒,范可新痛失她最有把握的速滑500米,好在之后的1000米项目上,她用银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信心满满地出征平昌时,意外再次来临,半决赛中,她被判罚出局。

  “2018年到2019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只要提到冬奥会,我本来不想流泪,想表现出运动员的坚强,却控制不住自己。”范可新曾遗憾地说。

  2018年平昌冬奥会,范可新没能如愿,中国短道速滑队也遭遇了“滑铁卢”——“近五届冬奥会参赛最差成绩”让队员们心中留下了太多遗憾,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

  从平昌到北京,这4年中每一天的训练,范可新和队友们都在超越“不可能”。

  备战期间,范可新不放过一点一滴的训练时间。“我是很难让自己完全休息下来的,我觉得我在休息的时候,我的对手可能就在训练。早上7点多开始专项训练,中午到1点多,吃完午饭有短暂的休息,再接着训练。下午完全是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力量训练,练到晚上6点半。”范可新说。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曙光。终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范可新和队友们拼下了这枚混合团体接力金牌。

  在之后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范可新与队友一起拿下铜牌,在离开赛场前,范可新深情轻吻冰面。她自豪地说:“亲吻冰场的原因是感谢祖国的强大,能举办冬奥会,让我们能在国人面前展现自己。”


  速滑精神一脉相承

  结束了北京冬奥会的征程,范可新拥有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除了回家探望父母、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外,她还有很多爱好,夏天打飞盘、玩陆地冲浪板,冬天滑雪。她还入坑骑行,很快将骑行刷到100公里,她享受骑行带来的畅快,一如冰面上的惬意。她发现自行车和人生相似,爬坡都很艰辛,下坡顺畅但要掌握好刹车。

  范可新回忆说:“我们以前在业余体校的时候,训练就借着路边的一盏路灯,也没有专业的冰场。在七台河,教练往一块很大的冰上泼水,我们就在那里滑,只有冬天三个月才可以滑,其他时间没有冰。训练时要穿得很少,否则活动就会受限,所以只能穿很薄的裤子,特别冷。现在有室内的冰场,有这么好的训练条件,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冰雪运动初期,我国只有少部分人参与冬季运动项目。随着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冰雪运动从过去的小众、冷门走向如今的大众、时尚。

  不久前,新组建的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正式开启了下一个冬奥周期的备赛征程。在运动员名单里,我们没有看见范可新的名字。“我也希望重新回到国家队,现在也在慢慢康复训练、恢复体能。如果我能站在下一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战胜我自己了。”范可新说。

  对范可新而言,要参加下一届冬奥会,最大的挑战来自年龄。范可新的目标很纯粹:站在赛场上和年轻运动员一起奋斗。

  2月13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铜牌。

  “短道速滑这个项目需要传承,我也要站在赛场上和他们一起去奋斗,更多地帮助年轻运动员实现他们的价值,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那一定是目标,一定是最终的目标,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一起去努力!”她说。时至今日,范可新还记得若干年前在大赛上创造佳绩后收到杨扬鼓励的喜悦。

  从杨扬到王濛,再到范可新,后面还有一群年轻人。短道速滑队的拼搏精神在一代代运动员之间传承。

  范可新不想就此结束职业生涯,即使是当陪练,她也想走完米兰奥运周期。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或许下一个奇迹正在等待着范可新去创造。(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孙汉仑
王宁
刘璐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高峰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