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社会民生
首页社会民生
哈尔滨市平房区工农村引进滴灌工程 打造绿色健康生态农业
2022年04月12日 14:56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12日电(高琳 记者 刘锡菊)为加快节水高产高效棚室建设,日前,平房区工农村转变思想,引进新型滴灌灌溉技术,利用管道系统供水,在大棚内进行滴灌,全村90%的棚室种植户参与改进。


  工农村积极组织村中棚室种植大户,研讨改变棚室生产灌溉方式,并组织技术人员向种植大户们介绍新型滴灌方式。技术人员用一组数据解答了村民的困惑。“若滴灌时间为5小时/次、滴头流量为2升/小时左右、滴头间距为30厘米、滴灌带的铺设长度为600米/亩,则每亩用水量为20立方米。滴灌的好处是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不产生地面径流,避免土壤板结,具有节水增产效果。”经过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村民的热烈研讨,大家纷纷表示可行。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是工农村党总支部的信念,是谋发展、抓落实的口号。村支部派专人制定引进滴灌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工作人员将所需用品采购完毕后立即投入生产。

  村民们自发组织,用互助的方式在大棚内铺分户软管滴灌带,在秧苗移栽前铺设完毕,抢抓农时、节约资源两不误。种植户李某说道:“感谢村里给我们引进这么好的滴灌技术,真正为老百姓考虑。”说完就兴高采烈地盘软管滴灌带去了,留下碌的身影。工农村党支部书记温永胜说:“新型滴灌技术的引进,工农村党总支旨在打造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做美农村、带富群众,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据悉,平房镇工农村位于哈尔滨市南郊,村集体收入以蔬菜、玉米种植收入为主。村内棚室生产的蔬菜可供应平房区及周边农贸市场所需,目前全村大棚近百栋,但每栋棚室均采用灌溉方式,每季度用水量高达700吨。传统的灌溉方式虽然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但是用水量大,灌溉效果不均匀,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长时间使用传统灌溉方式,还会破坏温室大棚的建筑结构,极易发生倾斜、倒塌的危险,发生安全事故。(完)

【编辑:李香梅】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李蒋铭
周志博
孙汉仑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高峰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