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招商引资
首页招商引资
地方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1年03月31日 09:25 | 来源:本网综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现象的发生。经过调研,地方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相关政策

  地方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林业、水资源和矿业资源等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地方政府生态功能区划和各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农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把生态示范点建设同当地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地方政府要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现代生态执政理念,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按照“一业一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以及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提高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地方政府可以借鉴日本“循环经济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的经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并结合规划拟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采取总体政策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机融合。地方政府要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政府主要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签订目标责任状,使政策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基层。

  二、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进行差异化管理,划分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进行科学管理,做到“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解决“在哪里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对具有明显生态优势的地区要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要在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禁止在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从事一切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活动。要特别注意保护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区域内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为了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村基层,地方政府应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创建活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要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内涵,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要把生态环境的构筑、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挖掘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挖掘等内容对村庄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一批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起来的“绿色班子”。要着力建设一批“风情小镇”、“旅游小镇”,实现“一村一格、一村一业、一村一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同农民的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要把美丽乡村真正建设成为“城里人的花园、农民幸福的家园”。

  三、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源头上解决区域性、结构性和行业性的污染问题,全面落实好节能减排“硬指标”,加强环境治理。地方政府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对宜林、宜草、宜湿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要切实加强国土整治,重点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重点是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是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新能源;切实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重点是对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综合利用处理和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城市噪声污染治理,重点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循环利用。

  地方政府要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由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多元发展。要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资源产品产量的发展方式,实现“五个转变”,即由以资源开采为主向资源深加工为主的转变,由以资源短期规模开发向后备资源控制性长期开发转变,由以资源产业为主向发展生态产业转变,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实现由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通过“五个转变”实现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环境再造。要建立健全退出补偿机制,使资源型城市从“要我转”向“我要转”转变。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始终坚持“转型不转移”的原则,通过配套政策资金、双向服务、落实责任、创新工作方式等,使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优化地方政府环境,提升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四、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地方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基本思路是: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以错位发展促进特色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重点是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一是产业整体布局上的错位。避开周边省市产业发展的强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群体;二是区域内部的错位。按经济地理及层次性的原理,综合考虑区域区块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土地和文化等因素,按照错位发展的理念,结合功能区的调整和定位,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构筑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新框架,形成跨越发展的新态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一是建设东北亚及环日本海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龙江制造”品牌。发展精品农业、精准农业、精兵农业,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建设东北地区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生态工业品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扶持特色产业,培育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型、生态环保型工业,突出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三是建设中国北方最佳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树立“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加大冰雪旅游推介力度,突出“生态旅游”主题,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切入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开发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提高生态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黑龙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赵博)

【编辑:王玉珠】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琳
王妮娜
魏来
范英杰
吕品
郭璨
李香梅
(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