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社绿业龙江
首页绿业龙江
向黑龙江“稻”喜 盐碱地上获丰收
2023年09月23日 11:58 | 来源:中新网黑龙江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3日电(董擎辉)金秋九月,硕果累累;盐碱地上,稻谷飘香。

  9月21日,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中心)选育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21”经现场实收测产,在PH9.0左右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08.6公斤。

  “龙稻21”测产现场位于安达市先源乡八里岗村东北中心千亩示范基地,土壤类型为苏打盐碱土,pH值9.0左右,盐度含量2.2‰,示范面积约3000亩。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院士,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里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梁正伟研究员等11位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选取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大面积实收测产。钱前院士作为测产专家组组长宣布“经过扣除杂质和含水量后,最后折合亩产508.6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龙稻21”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特性,并具有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建议充分发挥该品种优势稳步推进,使其在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柏连阳院士说,“‘龙稻21’穗粒多、‘气质’好,一看就是‘尖子生’,东北中心审定推广的一系列耐盐碱水稻品种,从长远的角度看,发展潜力巨大。”在盐碱地上种水稻,既可改良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又能提升粮食产能,实现农民增收。“亿亩荒摊变良田”的美好夙愿即将实现。

  “这是真正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文帮说,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做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双向发力,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锚定的8-10年内推广1亿亩,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口的战略目标,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最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看看这稻穗,您摇一摇,掂掂这份量。”安达市先源乡八里岗村种粮大户刘宏亮说,“种地,还是得相信科学。以前不懂,按普通土地老把式种,头一年基本就是绝产,后来专家帮我挑的现在种的这个品种‘龙稻21’,刚开始报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一部分,到今年已经种了4年了,这品种耐盐碱、产量高,米饭口感还好,米可好卖了。”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来永才研究员表示,盐碱地产粮取得突破性进展,既不是奇迹,也不是偶然,而是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筛选出来好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龙稻21”仅是盐碱地上孕育新生机的一个缩影,未来,东北中心在国创中心的支持下将继续加强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更多、更好、更优质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探索一条以龙江种业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提升盐碱地粮食产能做出重大贡献。

  如何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财富”,目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通过不断探索,因地因时制宜,摸清家底、分类改造,已审定推广了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块采取相适应的综合利用方式,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使盐碱地粮食产能不断提升,用科技力量将盐碱荒滩变成米粮川。(完)

【编辑:郭璨】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新网黑龙江新闻”,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各大微博平台@中新网黑龙江新闻 。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团队
王晓丹
解培华
刘锡菊
史轶夫
戚欣茹
姜辉
王妮娜
王琳
于琨
刘璐
郭璨
李香梅
郝雨
刘慧
张瀚元
董淼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