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25日电(孙丽霞 叶鸿)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作为最严重的心血管病之一,心力衰竭往往被患者忽视。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超过1100万心衰患者,7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十人就有一名患有心衰,如果不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给患者健康带来很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在全国心力衰竭日来临之际,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心内科兼ICU主任芦莹提醒,“心”病不容忽视,要注意心衰到来的“信号”,及时到医院就诊。
近日,65岁的张大爷因家里事情比较劳累,突然出现急性喘憋、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烦躁、面色苍白,于是被家人送到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就诊。经芦莹主任询问,张大爷10年前曾患有心肌梗死,出院后一直未规律用药、未就医,近两年来,稍累一点就感到疲劳四肢无力,休息后有所缓解,后来走路速度快、路程多,就感到呼吸困难,需要停下休息。这次因为在家里多干了点活,症状加重挺不住了才来就医。芦莹主任考虑是急性心力衰竭,给予紧急处理后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住院后,医生经过改善心功能等相应治疗措施,患者病情稳定。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有人说,“上不来气、心慌乏力”,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心力衰竭。据芦莹主任介绍,医学上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损害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出现的临床表现,与哪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血、乏力失眠心悸等,右心衰竭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及水肿、紫绀等表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以及年龄等都会使心衰发病率显著上升。如果在此基础上,发生感染、严重心律失常、过度的体力消耗及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不恰当的停用药物、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甲亢、贫血等,均可成为心衰的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心力衰竭的防治现代概念是早期干预、重在预防。”芦莹主任说,原发疾病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治疗原发病是根本办法,正确用药只是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是预防心衰发生。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及早干预。首先,要注意预防感冒。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患者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在天气变化的时候,要减少外出,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其次,要适量运动。运动要量力而行,切记活动过猛超负荷运动。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少盐。最后,还要注意,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