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9日电(裴宇)在大庆油田采油五厂第七作业区,有这样一支“数智尖兵”——成立于2021年10月的集控班。四年来,他们以“从无到有、从可视到可调、从平面指挥到立体联动”的跨越式发展,在大庆油田率先实现配注系统数字化转型,用技术创新为油田高效开发注入强劲动能。
“眼睛”先亮。要实现配注站场无人值守,首先得让系统“看得见、看得清”。早在2019年,集控班便提前布局,启动集中监视与区块控制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管理深度融合。他们首创的配注系统实时监控平台,仅靠单台服务器就能覆盖所有站场,实时监测3052个重要点位、22646项设备参数,不仅实现注入设备远程启停,更能动态调控配注流程。
平台投用以来,成效立竿见影:累计发现并解决生产问题6734个,站场设备运行时率从92.3%提升至98.5%,配制时率从96.8%提高到99.6%,问题处置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这一系列突破,在全油田率先实现配注站场无人值守,为数智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巧手”破局。“眼睛”看清了,“双手”更要跟上。集控班始终秉承“业务主导、技术支撑”原则,针对配注系统核心难题攻坚克难。他们首创的“水母联调注入技术”,搭配自主开发的4个功能模块,成功实现“水追母液”智能联调,一举开启全油田注入井智能联调的先河。
目前,该技术已覆盖13座注入站、698口注入井,每年可节约流量异常巡检时间11863小时;注入液配比波动精准控制在±3%以内,采收率提升超过12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采油五厂6个正在注聚的区块,在该技术支撑下全部达到对标评价一类标准,真正将低品质区块开发出高品质效益。
“脑子”升级。从“眼明手快”到“系统长脑”,集控班的数智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他们搭建起“生产调控+视频监视+运行调度”全天候、无死角立体监控网络,实现21座配注站场集中监控全覆盖;首创的高低压报警与分级报警技术,能第一时间捕捉设备故障、管线穿孔、冻堵等隐患,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为提升应急处置效率,集控班还建立“1311”高效管道失效治理机制:穿孔10分钟内通知、30分钟现场核实、1小时确认漏点、1天内完成治理。该机制应用以来,年均发现并解决问题3700余次,准确率高达94.8%,真正实现“盯住屏幕一个点,管理前线一大片”,确保油田生产现场安全时时受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