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7日电(康宇柔何瑞轩)今年以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以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原创美术作品“乌钦说唱”、艾草雪人玩偶、达斡尔族刺绣“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法律“身份”,于近期完成首批非遗作品版权登记并颁发证书。

从“无意识”到“有保障”,非遗传承人迎来版权时代。作为民间文艺资源的富集区,梅里斯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4项、市级7项、区级8项,以及众多散落民间的技艺与习俗。然而长期以来,许多达斡尔族“老手艺”“老物件”仅靠口传心授,面临“能创造难确权、易传播却易侵权”的困境。为扭转这一局面,梅里斯区委宣传部牵头开展非遗传承人版权意识调研,系统梳理具有独创性的文化项目,并成立版权服务流动站,邀请市版权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多场版权保护宣传活动,让传承人从“不知何为版权”转变为“懂得守护权利”,非遗传承进入有法可依、有权可维的新阶段。
版权赋能,让“活态文化”拥有“法律身份”。2025年,梅里斯联合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开展版权保护系列活动,将服务送至基层一线。在莽格吐村,版权讲座让村民深刻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在卧牛吐镇中心校,非遗传承人胡睿馨将版权教育融入哈尼卡教学,评选优秀学生作品并现场获颁登记证书,将尊重原创意识深植学生内心;在市级传承人谢丹妹的工作室中,一幅幅精美的达斡尔族刺绣作品获得了它们的“身份证”。谢丹妹表示,版权证书不仅是对传统的保障,也是对创作的信心的提振,让我们更有底气去维权,也更安心地去创新,让达斡尔族特色文创“活起来、传出去”。

持续发力,构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生态圈”。首批证书只是一个起点,构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生态圈”才是长远目标。梅里斯将以此次版权登记为契机,推动建立版权保护长效机制,定期开展版权挖掘行动,对尚未登记的非遗项目、民间文艺、传统活动等进行系统梳理,力争实现重点非遗版权登记全覆盖。如今,随着版权证书的颁发,法治力量正为梅里斯的民间文艺传承注入全新活力。从被动保护到主动经营,从技艺传承到价值传递,一幅保护、传承、创新、共享的民间文艺发展新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