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4日电(王石磊 马冀)近日,50岁的马先生来到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寻求专业帮助,自述近半年突然对甜食产生强烈偏好,单次食用巧克力可达十多块,故而担忧自身可能因这一饮食习惯患上糖尿病。对此,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爽指出,甜食摄入与糖尿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然而长期过量摄入甜食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具体情况需结合个体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刘爽主任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的核心机制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进而导致血糖调节失控。甜食中含有的糖类物质虽会在短时间内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具备正常胰岛功能的健康人群可对血糖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单纯食用甜食通常不会直接引发糖尿病。然而,长期大量摄入甜食可能带来两方面风险:
1. 代谢负担加剧:过量的糖类物质需要胰岛β细胞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导致胰岛功能逐渐衰退。
2. 肥胖风险增加:甜食通常具有较高的热量,摄入后容易转化为脂肪并在体内堆积,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针对马先生的担忧,刘爽主任进行了如下分析:
短期行为影响较小:若个体无糖尿病家族遗传史,且血糖监测结果显示正常,偶尔过量食用甜食无需过度忧虑。
需警惕潜在风险:若长期频繁摄入高糖食物,同时伴有运动量不足或肥胖等情况,可能会加速糖代谢紊乱的进程。
刘爽主任提出以下建议:
1. 控制摄入量: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不超过25 克(约相当于5 块方糖),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甜食。
2. 加强血糖监测:通过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
3. 调整生活方式:每周应保证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时间,减少久坐行为,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刘爽主任强调,糖尿病在早期阶段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并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若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或皮肤麻木、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