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1日电(刘璐)当极重度肥胖合并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顽固性高血压等多重致命威胁时,减重代谢手术能否成为一线生机?近日,哈医大四院普外科三病房刘昶教授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为这名“行走在生命警戒线”的极重度肥胖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下胃袖状切除术,实现代谢手术向“救命手术”的跨越升级。

194.7公斤的“生死枷锁”:肥胖是全身健康的“隐形炸弹”
33岁的小李(化名),身高180 cm,体重194.7 kg,BMI60.1 kg/m2(远超手术干预临界值32.5 kg/m2),更令人揪心的是其全身系统多脏器濒临崩溃的边缘状态:
心脏危机:扩张性心肌病致心衰反复发作,心脏射血分数曾一度低至20%。
呼吸衰竭:夜间血氧饱和度一度跌破80%,依赖无创通气维持。
代谢崩塌:高血压应用联合药物难以控制。
由于过度肥胖,小李陷入生存危机:长期端坐呼吸丧失平卧能力,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重度睡眠呼吸暂停致心源性猝死风险持续升高;近期多次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入院,由于脂肪过厚,连常规的心脏超声、血管探查都难以进行,为病情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是重度肥胖让全身器官超负荷运转的结果,如果肥胖的根源不解决,这样的健康危机随时可能重现。小李曾尝试了多种减肥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对他而言,代谢手术是阻断恶性循环使其“重生”的唯一希望,最终寻求普外科三病房刘昶教授团队减重代谢手术治疗。
MDT生命守护联盟:为手术按下“安全密钥”
面对围术期管理的高危雷区,手术风险极大,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刘昶教授启动了多学科诊疗团队(MDT),联合心内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学科团队,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制定了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
普外科:启用机器人攻克超厚腹壁操作瓶颈。
心内科:定制“强心-利尿-护心肾”三重防护方案,提升心脏耐受阈值后无缝衔接代谢手术。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术前呼吸肌强化训练+肺复张预案,破解呼衰风险。
麻醉科:创新“低潮气量-高频通气”策略,全程脑氧监测保驾。
代谢重塑毫米间:机器人代谢手术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为确保手术安全,科室减重个案管理团队并行介入,通过药物治疗、精准营养、生活方式指导、呼吸功能锻炼等,为小李的身体创造最佳的手术条件。完善胃镜、呼吸功能、营养指标、睡眠监测等检查,评估手术耐受度,等待手术时机成熟。但手术仍然面临双重生死挑战:心脏脆弱不堪加上腹壁脂肪过厚,此时,机器人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裸眼3D放大视野:使术者在极度肥胖的腹腔内实施更加精准的手术操作,术中无出血。
加长机械臂:克服狭小腹腔空间和肥厚腹壁对手术器械移动的抵抗。
手术器械腕式结构:实现胃切割线完美浆膜化缝合加固。

术后生命蜕变:从“呼吸机依赖”到“自由行走”
术后96小时里程碑式进展:
术后第一天:患者少量饮水,能够自主平卧休息,下地活动。
术后第二天:患者夜晚睡眠低通气症状显著改善。
术后第三天:体重较术前下降12 kg,血氧饱和度升至98%,高血压、黑棘皮症状明显缓解。
术后第四天:患者经多学科评估达到出院标准。
后续,在科室个案管理团队指导下,小李继续接受科学的减重治疗和终身随访管理。

为什么说这是一台“救命手术”?
随着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其引发的多系统损害,包括心血管衰竭、呼吸功能障碍、糖尿病肾病等终末器官并发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以往研究显示,重度肥胖患者其寿命较正常人平均缩短7-9年。如何解决肥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在眉睫。对于BMI≥32.5 kg/m2且合并严重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减重代谢手术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技术,实现胃容积的科学缩减与消化道激素水平的精准调控,不仅能显著降低体重(可达多余体重70%以上),更能从病理生理层面逆转胰岛素抵抗、减轻系统性炎症状态、降低心肾负荷,最终实现代谢紊乱的根本性纠正,使肥胖患者从中获益。普外科三病房已完成多例极重度肥胖合并心肺衰竭病例证实:在多学科协作保障下,微创减重手术可突破传统治疗禁区,使因肥胖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获得显著改善,表明代谢手术并非是单纯的体重管理,在某些情况下更是挽救危重代谢性疾病患者生命、延长健康生存期的关键治疗手段。
减重代谢手术科普知识小贴士

高危人群画像
体重红线:BMI≥32.5 kg/m2
窒息信号:夜间鼾声如雷+呼吸骤停>10秒(睡眠呼吸暂停核心标志)
缺氧警报:长期日间嗜睡+头痛记忆力断崖下跌
刘昶教授强调:盲目减重不可取!盲目节食摧毁代谢、忽视症状拖延救治,将使生命滑向深渊。减重代谢手术并非只是减轻体重,更是健康的重新启动。术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门诊随访、行为干预,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的调整。摄入足够的水分、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同时,进行适量的活动训练,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最佳的减重效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