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10日电(赵丽婷)截至2025年11月,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 35 岁以下青年员工中 90% 通过技能等级提升考核,这是该作业区今年以来推行多维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一批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为生产一线骨干力量。
今年以来,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针对青年员工理论基础、实操能力、创新意识等成长需求,量身打造 “理论 + 实践 + 创新” 三维培养模式。理论学习方面,开设“青工夜校”,每周邀请技术专家围绕储层保护、智能采油等核心业务授课,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案例拆解专业难点,为青年员工筑牢专业知识根基;实践培养环节,精心开展 “师带徒结对子” 活动,从作业区筛选18名具备10年以上一线经验、持有高级技能证书的技术骨干担任师傅,与刚入职或技能待提升的青年员工结成专项培养对子并签订培养协议—— 协议中明确“每月至少 20 小时现场教学、每季度完成 1 项实操课题、半年实现独立上岗”的培养目标。师傅们根据徒弟的基础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在井口维护教学中,先通过 “实物拆解 + 图纸讲解” 让徒弟掌握部件结构与原理,再带到井口现场示范盘根更换、压力调试等操作,随后让徒弟上手实操,自己则在旁紧盯关键步骤,及时纠正操作偏差;针对井组管理技能培养,师傅们带着徒弟走遍负责的井组,手把手教如何通过压力曲线判断油井生产状态、如何调整注水量优化开发效果,还会模拟“井口压力异常”“管线堵塞”等突发场景,考验徒弟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青年员工在“手把手教、面对面学”中真正掌握过硬技能;成长跟踪上,为每位青年员工建立 “成长档案”,动态记录技能学习进度、项目参与情况、考核成绩及师傅评价,作业区每季度组织技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比如针对实操薄弱的青年,增加现场练习时长,为理论扎实但缺乏经验的青年,安排更多复杂井况的处置观摩机会。
为了让青年员工在实战中“练真功、长本领”,采油三厂第一作业区常态化组织 “岗位大比武”,设置井口维护、资料分析、应急处置等8个贴合生产实际的竞赛项目,比武现场不仅考验操作速度,更严格核查操作规范与数据准确性,赛后邀请评委逐人点评优缺点,让青年员工在比拼中找差距、补短板。同时,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成立 “青年创新工作室”,配备专业设备与技术顾问,鼓励青年员工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攻关。在35岁以下员工牵头或参与的12个创新项目中,“抽油机节能改造” 项目通过优化电机变频参数与平衡块调整,使单台抽油机日均节电15千瓦时,年节电超5万千瓦时;“井口密封改进” 技术采用新型密封材料与结构设计,将井口漏失率从原来的15% 降至4.5% 以下,降低漏失率 70%,切实将青年智慧转化为降本增效的生产效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