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5日电(赵鹏 梁晨)在同江市大麻哈鱼繁育基地,一套成熟的自主孵化技术体系正稳健运行。目前,今年首批40万粒大麻哈鱼卵已进入孵化关键阶段,预计两个月后将破膜成苗。这套历经多年完善的技术体系,持续为黑龙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着稳定的苗种保障。

走进大麻哈鱼苗繁育车间,工作人员正挑选成熟大麻哈鱼雌鱼,并现场记录体长、体重与怀卵量。随后完成人工授精,约20分钟后进入关键质检环节,健康受精卵呈现饱满的橘红色,技术人员凭经验精准挑除未受精卵,确保种源纯净。这些筛选出的优质受精卵,最终被移入智能孵化器,开启可控环境下的发育旅程。几个月以后,它们就会变成一条条灵动游弋的小鱼苗。

近年来,同江市持续深耕大麻哈鱼与鲟鳇鱼的人工繁育,并成功构建起自主孵化能力。从种质源头的标准化培育,到孵化环节的智能环境调控,再到苗种培育期的全价饲料投喂和封闭循环水系统管理,每个环节都彰显着自主技术的精准把控。如今,从鱼卵到优质放流鱼苗的完整生命周期,都已实现全程自主可控。
同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钱广顺说:“我站已构建起一套从亲鱼采捕、人工孵化到苗种培育的成熟自主技术体系。今年,我们承担了40万尾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任务,目前培育的鱼苗计划于次年5月初放归自然,以补充野生种群数量,助力江河生态系统修复。”

这套技术体系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大麻哈鱼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与规律性工作的扎实支撑。每年秋末,当成熟的亲鱼洄游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时,一套承续自然节律、融合人工干预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便同步启动,为后续各个环节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齐永峰说:“黑龙江的大麻哈鱼是溯河性产卵鱼类。每年九、十月份,我们在黑龙江、松花江进行亲鱼采捕,将其送入我们的孵化站进行暂养,并定期检查。对于成熟度良好的鱼,我们会进行繁殖。近几年,我们的繁殖孵化率已达80%以上。”
随着明年春季增殖放流季的到来,这批精心培育的40万尾大麻哈鱼苗将回归自然水域。同江市通过建立完善的自主繁育技术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鱼苗孵化率和成活率,更为恢复黑龙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持续助力,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实际成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