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5日电(赵宇航)为进一步深化“幸福龙江——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同江市妇联连续两年精准实施“爱暖万家”公益项目,创新构建“1235”工作体系,全市349名爱心妈妈主动担当,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形式,全年结对100名困境留守儿童,为其筑起温暖成长港湾,以真挚的关怀与扎实的行动,让关爱温度浸润每一个孩子的童年。

聚力筑基,锚定协同帮扶“发力点”。建立一支关爱队伍,把好“人选关”。一是队伍构成专业化。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关爱形式,发动全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及教师志愿者、妇联干部、妇联执委、五老队伍、公检法司干部等,组建专业化“爱心妈妈”关爱服务队伍,为结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二是赋能培训体系化。整合家庭教育、儿童保护等专业资源,建立“爱暖万家”工作群,适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注重隐私、安全保护、法律知识等专题赋能培训8次,有效提升了关爱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激励礼遇多元化。建立“表彰+培训+保障”三维激励体系,通过优秀事迹、案例分享会等方式给予精神奖励,让“爱心妈妈”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同时推出餐饮、理疗等15项礼遇清单,消除后顾之忧,激发更多“爱心妈妈”投入到关爱结对当中。
聚需定向,搭建精准关爱“共情线”。确定关爱对象,做到“精准识别”。念好一“摸”二“析”三“调”三字口诀,通过拉家常摸底、分析需求定措施、动态调整帮扶儿童计划。一是全面化摸排。组织妇联干部组成摸排小组,将全市划分548个关爱网格,摸排时做到“三必问”(问家庭结构、问监护情况、问儿童需求)、“四必看”(看居住条件、看饮食保障、看学习空间、看心理状况),全面掌握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等情况,认真筛选需要进一步帮扶的儿童,在去年实施100名结对帮扶的基础上,今年进行巩固帮扶45人、拓展帮扶55人,让关爱在扩展与深入上双向发力。二是精准化分析。依据数据库信息,结合儿童年龄段、成长轨迹及家庭特点制定帮扶计划,分类帮扶。比如困境儿童小依,因父母离异产生心理创伤,结对“爱心妈妈”匹配为心理咨询师,通过每周1次的谈心互动和沙盘治疗,3个月后恢复其社交意愿。三是动态化管理。建立“季度评估+及时反馈”机制,每季度更新儿童信息,通过与结对儿童、监护人或所在学校建立联系,平均每户走访9次,掌握儿童学习、身心、家庭变化,重新评估,调整帮扶计划。
聚效提质,构建全域关爱“覆盖面”。全面开展关爱服务,延伸“服务网”,构建“1235”工作体系(1名困境儿童、2个阵地、3种模式、5项行动)。一是用好“2个” 阵地,织密困境家庭关爱网络。充分利用亲子实践基地、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开展监护人能力提升课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圆桌交流等活动14场,受益家长达1200人次,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组织开展赫哲文化传承游、家庭文化交流、集体生日会等亲子集体活动28次,引导困境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和社会。二是打造“3种”模式,健全困境家庭关爱机制。建立“三双”模式。组织“爱心妈妈”与困境留守儿童开展相互了解的“双互”活动,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关爱;落实帮扶责任人和“爱心妈妈”定期与结对儿童班主任、监护人进行沟通的“双访”制度,了解孩子生活、心理等状况。提供社会、政府“双享”资源,开展“大手牵小手”“圆梦孩子微心愿”等活动20余次。健全“家校社”模式。以“爱心妈妈”为纽带,与困境儿童家长、学校保持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形成关爱合力。建成“五社联动”模式。加强困境儿童家庭关爱救助保护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工作者、志愿者等公益慈善资源联防联动,及时发现、有效防范、稳妥化解困境儿童居家安全风险。三是开展“5项”行动,守护困境家庭健康成长。探索“1+N+5”服务模式,即1名“爱心妈妈”,链接N种社会力量,通过实施思想关爱、心理关爱、安全关爱、生活关爱和家庭关爱等“五关爱”行动,形成“六个一”帮扶环节,(每半月电话或微信关心问候至少一次;每月不少于一次走访探视,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了解并满足孩子的一个微心愿;指导孩子和“爱心妈妈”写一封家书;在中秋、国庆、寒暑假、孩子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一次爱心慰问或心理沟通;指导孩子读一本好书),组织亲子研学、互动实践、节日陪伴等活动,加强“爱心妈妈”与孩子们的情感联系,营造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未来,同江市妇联将继续以“爱暖万家”公益项目为契机,持续深化“1235”服务体系内涵,拓展“爱心妈妈+”服务矩阵,让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为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注入不竭动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