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1月4日电(张英楠)2025年10月3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风物报告》,黑龙江同江“赫哲鱼皮衣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同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志梅参会,揭秘了这门承载赫哲族千年渔猎文明的技艺,从江畔村落跻身国家级文化视野的创新路径。

作为以渔猎为核心的民族遗存,赫哲鱼皮衣制作技艺是渔猎文明的“活态化石”。其完整保留“剥皮、鞣制、拼缝”古法,凝聚着赫哲人“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传承人手握刀具与骨针,将民族文化密码注入每件作品,使其成为承载信仰与审美的鲜活载体。2006年,该技艺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此次入选《中国风物报告》,是对其文化价值与传承成果的再度认可。
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是同江文旅融合的核心。为打破非遗静态展示局限,当地以街津口、八岔两大文化体验区为核心,全年开展3000余场活态表演,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近20处非遗工坊同步开放,游客可亲手体验鱼皮画制作,沉浸式互动让非遗与旅游场景深度绑定,夯实了文旅融合实践根基。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让赫哲鱼皮衣技艺成功走出小众圈层。同江文创产业园精准把握国潮消费趋势,打造“赫哲神偶IP”,将古老鱼皮纹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潮牌服饰、鱼鳞画、鱼骨饰品等近百种文创产品。从冰箱贴、抱枕等日常用品,到设计感十足的耳饰、摆件,鱼皮技艺融入生活场景的各个角落,原本的“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的“指尖经济”,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大众生活。据统计,目前同江已有10余家规模以上鱼皮工艺品经营企业,年总产值超1000万元,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创新突破的背后,是同江对文化本真的坚守与传承体系的构建。当地积极推动鱼皮画、伊玛堪等赫哲族非遗课程进校园、进社区,通过30余期公益培训培育超2000名学员,逐步建立起“守艺人+新匠人”的传承梯队。从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坚守的传统鱼皮衣制作技艺,到市级传承人杨双艳创新的立体鱼皮艺术品,技艺在代际传承中不断迭代升级,却始终保留着赫哲族的文化基因。
从黑龙江畔保障生存的实用技艺,到成为国家级文化标识,赫哲鱼皮衣制作技艺的蜕变,正是同江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当千年鱼皮遇上现代创意,当传统技艺融入旅游场景,古老非遗便在守正创新中突破时空界限,绽放出更加持久的文化光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