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20日电(高军震 周芷含)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世界镇痛日,旨在提醒人们疼痛并非只是一种症状,还是一个需要被积极治疗、认真对待的健康问题。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麻醉疼痛门诊医生提示,切莫抱有“忍痛”想法,许多疼痛会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疼痛,是人们生活中体验到最常见、最频繁的感受,甚至由此产生出“小痛无关紧要,大痛才要就医”、“疼一会忍忍就好了”的观念,然而这样的观念让许多人陷入反复疼痛的折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麻醉疼痛门诊医生于环介绍,疼痛通常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两种,急性疼痛通常是疾病的症状,比如扭伤后的剧痛、阑尾炎的腹痛、术后伤口痛等等是身体的“警报系统”。它持续时间短,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失。处理急性疼痛的关键是治疗原发病;当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即可定义为慢性疼痛。此时,疼痛本身已经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即使原始病因已经消除,疼痛仍可能继续存在。慢性疼痛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常伴随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
另外,若急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治疗或镇痛不足,容易转变成慢性疼痛。于环医生表示,治疗疼痛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一种科学应对与管理。长期忍受剧痛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痛觉敏化,最终即使疾病被治愈了,神经系统却依然传递着疼痛信号。
在镇痛方面,尤其是慢性疼痛,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止痛药会吃上瘾”、“吃止痛药伤身体”等。于环医生表示,止痛药在医生的规范指导下使用,不会出现药物成瘾、副作用伤身体等情况。现代疼痛医学倡导“多模式镇痛”和“综合管理”,除药物外,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微创介入、康复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于环医生建议,任何持续超过两周、反复发作或者影响生活的疼痛都应被视为重要的健康信号,并积极寻求诊断与干预。许多看似不重的疼痛,其危害在于累积性与系统性影响,一旦从量变达到质变,疼痛的治疗将变得更为复杂、困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