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7日电(李晓晖 苏航)近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血管外科)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成功为一名48岁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精准介入治疗。患者孙女士(化名)因左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延误就诊,经团队综合评估后采取腔内介入技术,有效避免了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据了解,该患者20余天前出现左下肢小腿阵发性抽搐疼痛,初始误认为普通“抽筋”未及时就医。随着病情进展,左腿肿胀逐渐加重并蔓延至大腿,站立及活动后胀痛明显加剧,遂前往医院就诊。
入院检查显示,患者左下肢髌骨上15厘米处周径达47厘米,较对侧增粗4厘米,下肢张力增高,结合其卵巢恶性肿瘤病史及化疗史,临床诊断为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普外三科周伟忠主任指出,肿瘤患者因血液高凝状态属于血栓高危人群,若未及时干预,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

诊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局部麻醉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侧股静脉球囊扩张+溶栓导管置入术及静脉造影检查。术中造影证实左侧股浅静脉、腘静脉及膝下静脉全程血栓形成,通过精准释放下腔静脉滤器拦截潜在脱落血栓,联合球囊扩张狭窄血管、血栓抽吸及留置溶栓导管持续治疗,术中出血量仅150毫升,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返回病房。
周伟忠主任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但公众认知度相对较低。除肿瘤因素外,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手术创伤等均为明确危险因素,需引起高度重视。
张伟欣医生结合临床经验强调,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典型症状包括单侧肢体肿胀、疼痛,部分患者表现为类似“抽筋”的肌肉痉挛感,活动后症状加重。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直至发生肺栓塞才被发现,因此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
在预防措施方面,专家建议公众保持规律运动习惯,避免久坐久卧,每小时起身活动;卧床患者可进行膝关节屈伸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注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针对肿瘤、术后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或物理预防措施,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作为区域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三科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建立了规范化流程,通过腔内介入技术与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科室团队提示,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期筛查、规范干预,建议公众提升血管健康意识,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共同维护血管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