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6日电(李淼)10月14日,清晨的哈尔滨南站编组场气温接近冰点,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吹在脸上一阵阵刺痛,综合车间减速顶工区的职工们已正式开工。工长赵铁奎半蹲在钢轨旁,戴着手套的手攥着扳手,哈气在安全帽檐结出白霜,“这低温天气减速顶密封圈易冻裂,踩不出‘噗噗’声就要当心了——里头零件可能快冻住了!”他对青年职工郑寒冰叮嘱道。
哈尔滨南站隶属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货物列车高效流转的核心枢纽,承担着大量空、重货物列车的改编及中转作业。10月以来气温持续走低,哈尔滨南站电煤、供暖物资运输量激增。减速顶,作为编组站驼峰溜放过程中控制车辆速度、确保停车安全的关键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编组作业的安全与效率。这些被铁路人亲切称为“蘑菇刹车手”的装置,每天需承受成千上万次车辆碾压,频繁的冷暖交替也对设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年职工郑寒冰半蹲在钢轨旁,专注地拆卸着螺栓,防寒服后背已被汗水浸湿,外层结了层薄霜——他得先哈气化开减速顶表面的冻霜,再用温热的抹布擦去油污,才能拆解检查内部活塞:“手冻得有点发僵,拧螺栓得用两只手使劲,生怕漏掉一扣一圈”。减速顶检修是项精细活,职工们需要逐一清理设备油污,拆解检查内部活塞、弹簧等核心部件,更换密封胶圈,重新注油组装,并反复测试其制动性能,确保各项参数精准无误。
他们弯腰清理减速顶、跪着更换冰硬的密封胶圈、趴在冰冷的地上测试制动性能,平均每人每天要在线路里往返近十公里,检修上百个减速顶。
日暮时分,气温接近零度,编组场内的灯光亮起,经检修的减速顶已恢复灵敏。列车顶着寒风驶来,在“蘑菇刹车手”的精准控制下,平稳滑向指定股道。减速顶职工们裹紧防寒服整理工具,冻红的脸颊与亮着灯的编组场交叠,他们用专业与坚守,默默守护着北国秋冬物资运输的钢铁动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