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4日电(王丛阳)G331边防公路旁,生德库村的红房盖格外亮眼,31栋新房里住着返乡人才与村民;爱心食堂中,老人围坐吃饭、笑意盈盈。这个东极小村的蝶变,藏着“人才兴边”的密钥——一支强班子、一群归乡人、一片暖土壤,让人才活力成了边疆振兴的“金钥匙”。

生德库村党建公园
选优班子“筑堡垒”,人才引领有核心。过去村集体经济落后,村党支部以“人才建队”破局:选5名致富能手、4名大专学历青年组成村“两委”,打造“想干会干”的骨干队伍。为开眼界,班子赴江苏常熟考察,村支书万仁军被“年入千万的集体经济”刺痛:“咱有黑土地、大界江,得靠人才干出样!”“头脑风暴”后,确立“产业聚才、分红留才”目标,这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成了人才扎根的“主心骨”。

万仁军为村里的特色农副产品代言
产业搭台“引归雁”,人才干事有舞台。班子牵头搞土地托管,整合地块提供“耕防收”一站式服务,2024年为集体增收96万元,更催生晾晒场、光伏、拌肥站等10余个产业,50多个岗位让村民“离田不离乡”。今年3月,村党支部招引企业家潘颉返乡,办起农副产品加工厂,收尽本地农产做红肠、熏鱼,再添20多个岗位。“有活干、有钱赚”,昔日“往外跑”,如今成了“归乡来”,产业成了人才回流的“强磁场”。

生德库村的光伏电站
厚植沃土“留人心”,人才扎根有底气。集体年收入超180万元后,村“两委”先后投入30多万建爱心食堂,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供餐;每年拿15万元给村民缴医保、给老人买意外险,还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生老病学”有保障,潘颉说“家乡有温度,干事有劲头”,村民老李“分红+工资收入翻番”。暖心事焐热了人心,让人才不仅“留下来”,更“扎下根”。

村民为康养食堂点赞
如今,生德库村红房盖映着“人才红”,强班子领路、归乡人创业、新农人扎根。人才工作的实效,化作“兴边富民”的动能,让边疆小村守住了人、稳住了心,成了安稳幸福的“东极家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