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1日电(纪锋)“故障代码显示通讯异常,问题很可能出在电源部分。”他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同事解释。10月10日上午9时,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北车辆段的检修库内,电器班组工长孙也正专注地检测一辆旅客列车的电器系统。这样的故障,他往往只需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准确定位并处理。
2013年,孙也告别军营,进入齐齐哈尔北车辆段。对他而言,车辆检修工作与军人使命一脉相承——手中握的不再是钢枪,而是螺丝刀;守护的不再是国土,而是千百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这份责任,一点都不能轻。”孙也说。

孙也为工友讲解客车逆变器故障 纪锋 摄
面对陌生的车辆电器领域,孙也将全部精力投入业务钻研。别人休息时,他在研究图纸;通勤路上,规章手册是他的随身读物。他随身携带笔记本,虚心请教老师傅,不彻底搞懂原理绝不罢休。五年间,他从一名“新兵”蜕变为技术骨干,对车辆电气系统形成了深刻理解,练就了快速精准判断故障的“硬功夫”。
2022年,为落实“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工作要求,段“宇浩大学生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也成为孙也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在这里,他不再满足于修复故障,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他牵头研发的制动检测主机试验台,将原本需要多人数小时完成的测试,优化为单人短时间精准操作;他参与创新的联网通讯试验装置,大幅提升了列车通讯系统的排查效率;他还深度参与了列车触摸显示屏、火灾报警系统等关键设备的维修技术攻关。

孙也“宇浩大学生劳模创新工作室”对电器元件进行检测 纪锋 摄
“在工作室,我们不仅要会‘修’,更要懂‘为什么修’,思考如何‘修得更好’。”孙也认为,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责任的延伸。这些项目在提升效率、保障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推动他完成了从“工”到“匠”的跨越。
十二年来,孙也从一名普通车辆电工成长为工班长、技术尖兵。他的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坚守、钻研与不懈奋斗。他的经历是中国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生动缩影——从军营中培养的责任担当,到岗位上锤炼的专业技能,再到创新中提升的综合素养,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

收工后,孙也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归档处理 纪锋 摄
“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工作检验和提升自己,我会继续扎根一线,精进技艺,因为我的工作关系着千万旅客的平安抵达。”面对未来,孙也语气平静而坚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