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1日电(徐鑫)晨曦初露,满洲里国门巍峨耸立,一列列满载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的中欧班列缓缓穿越国门,驶向欧洲大陆。
这条连接中俄、贯通欧亚的“钢铁动脉”,肩负着国际物流的重要使命。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工区的探伤工们,常年驻守于此,负责滨洲线180公里线路、国门下12公里宽轨以及满洲里站500余组道岔的钢轨探伤工作,守护着这条通道每一寸钢轨的安全,被誉为国门下的“钢轨卫士”。
10月11日清晨5时,天色未明,满洲里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8摄氏度。满洲里探伤工区工长李桂军带领4名工友整装出发。他们推着一台重达近百斤的超声波探伤仪,沿滨洲线国门区段行进。这里是中俄铁路货物运输的唯一通道,钢轨安全直接关乎国际物流的畅通。
寒风如刀,刮过脸颊,探伤仪屏幕很快结上一层薄霜。李桂军不时用手套擦拭屏幕,紧盯着波形变化。“发现螺孔水平裂纹,立即复核!”突然,李桂军停下脚步,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他俯身调整仪器参数,工友们迅速配合,用手工检查辅助确认,最终精准定位裂纹位置。“这个季节昼夜温差大,钢轨热胀冷缩幅度比平时大很多,微小伤损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断轨事故。”李桂军说。
为应对季节性风险,团队将探伤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对区段内2295处夹板、螺栓等关键部位逐一排查,确保冬运前完成全线“体检”。钢轨探伤的过程,正如李桂军所言,“就像给钢铁做B超”,通过超声波或磁粉技术,能捕捉到钢轨内部毫米级的裂纹与砂眼,让隐患无所遁形。
传统探伤方式依赖人工经验,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因视觉疲劳出现误差。针对这一问题,今年海拉尔工务段引入“GCP-8D型侧磨轨探伤仪”,为钢轨安全再加一道“科技屏障”。这款设备能对人眼不易察觉的钢轨非作用面(如钢轨侧边)进行全面探伤,相比传统方式效率提升4倍,大幅缩短了探伤作业时间。
除了新设备,团队还创新采用“钢轨探伤仪+手工检查”双模式,结合满洲里站场曲线多、道岔密的特点,定制差异化探伤方案,对道岔尖轨、辙叉等易磨损部位增加检查频次,确保探伤无死角。
从清晨到日暮,从寒冬到酷暑,李桂军和他的伙伴们始终坚守在国门下。他们用脚步丈量钢轨长度,用技术守护通道安全,让中欧班列的“钢铁驼队”平稳跨越国界,驶向更广阔的合作与繁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