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网10月11日电(刘璐)伊春市坚持以文化惠民、富民、乐民为根本宗旨,构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社会参与”多元互动发展格局,通过执文化之笔,为乡村振兴赋能,为文旅融合提质,为文明建设增效,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全年不断线”的文化繁荣新局面。

伊春红松文化季开幕式
聚焦特色引领 激发文化惠民活力
充分挖掘林区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深耕特色文化建设,精心培育了一批兼具生态底蕴与人文内涵的群众文化品牌,不仅为广大群众搭建了多元文化的参与平台,更为新时代林区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文艺精品力作迭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且充满浓郁地方韵味的文艺作品,歌曲《醉美丰林》《忆如南岔》《幸福鄂伦春》旋律动人,快板《伊美家乡美》《说说溪水旅游区》生动活泼,舞台剧《一个不朽的番号》感人至深,配乐诗朗诵《和诗人在一起》意境悠远……数百件书画、剪纸、摄影等原创作品精彩纷呈,其中《万山红遍》《相映》成功入展首届中国冰雪摄影双年展。群众文化百花齐放。成功承办黑龙江省第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群文队伍大练兵活动启动仪式暨全省示范展示活动(伊春站),及“共享芬芳 共筑美好”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伊春专场巡演。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红松文化季”“乌翠之夏”“骊马放歌”等品牌为抓手,累计组建168支“蒲公英”文艺小分队,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6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文化格局。非遗传承匠心独运。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安岭森林号子”精彩亮相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林区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剪纸非遗进军营”等特色活动40余场次,推动传统艺术焕发时代新韵。通过将京东大鼓、林区号子等非遗瑰宝融入景区文化,精心打造非遗项目“菜单式”展演服务30余场次,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乌翠之夏”文旅融合夜经济
深化融合创新 丰富文化富民体验
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模式,以跨界思维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起多要素联动的文化富民新格局,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文化+数智”拓宽资源边界。通过数据驱动和科技赋能,打造爆款视频《冰雪森林,童话伊春》获全网点赞量20万+,“林都伊春”抖音号获评黑龙江省新媒体“十佳账号”。“都伊你”文旅伴游智能AI助手正式上线,推出数字人播报36期,累计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铁力市、嘉荫县、金林区等地运用3D裸眼大屏、沉浸式灯光秀等数字技术,结合小红书、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矩阵传播,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精准对接和全域共享。“文化+旅游”释放创新潜能。创新培育“森系”研学研游品牌IP,在升级“跟着课本去旅行”等研游产品基础上,深度开发“森林奇遇记”等特色研学线路。全市各景区推出“帐篷节”“啤酒节”等主题活动,结合“飞花令”“特色寻宝”等互动项目,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汤旺县、伊美区、乌翠区等地积极探索“吃住行游购娱+情绪价值”文旅“6+1”模式,以文创店、俄货店等业态延伸消费场景,文旅二次消费活力充分释放。“文化+产业”驱动价值升级。围绕“伊春拾光季”主题,在全市布局文化创意消费场景10余处,“嘉·有好市”恐龙小镇文创集市点亮多巴胺创意时光,“汤旺欢乐巷”于烟火气中上演市井交响……深挖桦树汁产业与节庆IP融合优势,依托“伊春桦树汁啤酒电音嘉年华”,绘就了林都周末“越夜越精彩”的繁荣图景。永翠河森林健康疗养院等康养中心,精心打造“林都北药+森林康养”文化盛宴,满足“候鸟式”养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增强服务供给 提升文化乐民实效
始终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构建“需求收集—精准供给—效果反馈”全链条服务机制,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普惠供给向“精准滴灌”精品定制转型升级。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设立“伊春市知名作家文学馆”,集中展示地方文学创作成果,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窗口,打通了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依托文化宫、沿江公园、乡村林场等文化活动阵地,累计开展惠民露天电影放映活动1500余场,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培育“光影善行、瞬间公益”摄影志愿服务品牌,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岐黄康养中心、新欣社区等地,开展公益摄影活动4次,用镜头传递温暖服务民生。激发文化人才内生动力。通过“下沉指导+实践培训”双轮驱动,组织开展情景式文艺教学30余场次,为基层培育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文化人才。以“乌翠好声音”“唱响燎原”等赛事活动为纽带,搭建城乡文化互动桥梁,推动百余名文艺人才深入交流、互学共进。依托“嘉·乡情”百姓大舞台、“永翠和声”艺术团、大吉星村舞蹈队等特色文化载体,孵化“草根明星”2000余人,实现群众从“台下看”到“台上演”的角色转变。实现文化需求精准触达。突出分众化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定制特色活动内容,如“童心向党”儿童主题教育、“银发风采”老年时尚展演、“邻里才艺赛”居民才艺比拼等,实现全年龄段覆盖。强化时代性表达,围绕端午、国庆、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红色歌会、非遗工坊、军民联欢等主题活动,让传统佳节焕发时代新韵。畅通零门槛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动态优化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