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10月11日电(李晓晖)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推动专业服务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在此,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赵玉林主任提醒:当“心病”披上躯体不适的“外衣”,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正是破解困境的关键钥匙。
查不出病因的痛苦:焦虑障碍的“躯体化伪装”
42岁高三家长王女士(化名)的经历,恰是无数被“隐形心理问题”困扰者的缩影。“凌晨两点,突然感觉心脏要跳出胸腔,胸口像压着巨石,连吸气都要拼尽全力,仿佛下一秒就要窒息。”这是王女士近三个月来反复经历的痛苦。
白天的她哪怕一点小事都能引发暴躁情绪;整夜失眠成了常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了心内科、呼吸科,检查结果都显示“无异常”。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来到精神心理科,经过医生详细问诊和标准化心理评估,王女士的烦恼终于有了答案:她患上了“焦虑障碍”,夜间的突发症状是典型的“惊恐发作”。
心病为何会牵出身体痛?压力是看不见的“导火索”
很多人误以为心理问题只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其实长期压力会直接打乱身体的指挥系统。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赵玉林主任给出专业解读:当人长期处于过度担忧、紧张的状态时,植物神经系统会逐渐紊乱,就像失控的“信号灯”,错把心理压力信号转化为身体不适指令,进而引发心慌、胸闷、头痛、胃肠不适等症状。
经了解,王女士儿子正值高三关键期,她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业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压抑自身需求的状态。同时,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也在不断消耗她的心理资源,最终导致情绪“决堤”。
科学破局:个性化治疗+家庭支持,搭建康复“安全网”
针对王女士的情况,专家为其制定了“药物干预+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的综合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在短期内使用少量抗焦虑药物,快速稳定她的情绪,控制惊恐发作。
2、心理治疗:核心是认知行为治疗。帮助王女士识别并纠正导致焦虑的负面思维模式,比如“孩子考不好一生就毁了”等灾难化想法,并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3、放松训练:指导她进行腹式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在感到紧张时能够自我安抚。
4、家庭支持:邀请王女士的丈夫参与一次家庭访谈,让他理解妻子的痛苦并非“矫情”,并共同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为王女士分担压力。
专家提醒:“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应从“主动求助”开始
王女士的故事,是精神心理科门诊诸多患者的缩影,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1、心理问题会伪装成身体不适:当身体出现疼痛、心慌、麻木等反复不适又找不到明确病因时,应考虑心理因素。
2、主动求助是治愈的开始:像王女士一样,勇敢地走进精神心理科或心理门诊,是迈向康复最关键的一步。
3、心理健康是全面健康的基础:世界精神卫生日每年设立的意义正是提醒我们,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更包括心理的完满状态。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类似困扰:持续两周以上的失眠、情绪低落、反复躯体不适,请勇于向专业机构寻求支持。早发现、早干预是应对心理问题的关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