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发布会9月30日电(李光明)近日,在绥芬河口岸附近,一条即将连接中俄两国的新建铁路线正在施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工务段高铁路桥车间的3名桥隧工正进行着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提前介入”。他们的带头人,是年仅28岁的桥隧检查工区班长张潇。
张潇所在车间负责滨绥线绥芬河至国境线段旧线提质改造工程中桥隧设备的提前介入工作。“提前介入”是指在铁路线路建设后期、正式验收接管前,运营维护单位提前深度参与到施工过程中,以未来数十年运营和维护的角度,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把脉问诊”。在中俄两国边境的这条新建线路上,这份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任何一丝隐患,都可能影响到这条国际大动脉的畅通,乃至中欧两大贸易体的经贸往来与友谊。“我们的眼睛,必须比尺子更苛刻。”张潇这样要求他的班组成员,他们都是和他一样的“95后”。
北国的秋天来的特别早,九月已经是寒意初显。早上6点半张潇带着两名组员已经站在十几米高的桥墩吊围栏上,对一座铁路大桥的支座进行检查。寒风吹在脸上,他们的指尖轻抵在冰冷的垫石表面,如同精密仪器的探针,缓缓游走。指腹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纹理,如果本来流畅的移动骤然出现微不可察的阻滞,那便意味着支座垫石不平整,有时仅仅是半毫米的平整度差异。“可别小看这半毫米,”张潇解释道,“在长期的动荷载和极端温差下,它可能引起支座受力不均,最终导致梁体偏移,那是灾难性的。这里是中欧班列的运输线,我们守的是第一道关卡,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国际影响。”他的介入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建议,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汇聚起来就是确保未来线路平稳运营的基石。
“压力山大,但荣耀更大。”站在十几米高的桥墩上,张潇和工友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渺小,却又异常坚定。他们一遍遍弯腰、触摸、记录,重复着看似单调却至关重要的动作。寒风吹红了他们的脸颊,指尖也被冰冷的混凝土冻得发麻,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每一天,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桥梁,一寸一寸检查隧道,用最朴实的付出守护着这条即将通车的线路。
当夕阳西下,他们收拾工具准备离开时,张潇总会回头望一眼蜿蜒的铁路线。他知道,不久的将来,一列列满载货物与希望的中欧班列将从这里平稳驶过,跨越国界,连接世界。而他们,就是默默守护起点的人——平凡,却不可或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