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30日电(记者 史轶夫)牡丹江法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精准施策、主动作为,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司法举措,为企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一、精准发力,筑牢风险防线,护航企业行稳致远
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牡丹江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变“事后救济”为“事前预防”与“事中规范”并重。一是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全面掌握企业在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跨境贸易等方面的法律难题与实际需求,为精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靶向施策,提供指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提示》与《跨境电商法律实务手册》。一方面,系统梳理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常见法律风险点,如合同签订中的条款陷阱、劳动用工中的权益保障边界、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侵权隐患识别等;另一方面,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剖析和精准权威的法律解读,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能够直观理解、提前洞察潜在风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三是聚焦重点,专题辅导。 针对跨境电商这一新兴且风险较高的领域,法院依托《跨境电商法律实务手册》中对相关民商事案件的全面综述和具体法律问题的深入分析,开展系列专题讲解。内容涵盖进口税款未实际缴纳的妥善处理、货款退还与惩罚性赔偿的合理适用情形、平台卖家与消费者之间法律关系的精准界定等热点难点问题,为跨境电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四是成效显著,广受好评。 这些定制化的法律指引和便捷的司法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合规经营水平,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响应。近年来,辖区法院共受理36起涉中俄电商案件,均已成功办结,有力维护了跨境电商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精准服务,破解“急难愁盼”,激活企业发展活力
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牡丹江法院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司法服务。一是“法治体检”上门,化解高频风险。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主动深入辖区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针对企业普遍面临的合同风险、知识产权保护等高频法律问题,现场印发宣传资料,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精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二是专题座谈赋能,凝聚巾帼力量。 举办专题座谈会,邀请女企业家代表参会。围绕女企业家们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等具体法律难题,法院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法律风险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建议和解决方案,为女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法治支持。三是院领导带队走访,建立长效机制。 由院领导带队,走访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档”问题台账,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四是提升审判质效,高效化解纠纷。 截至目前,牡丹江法院累计开展涉企普法宣传59次,民商事案件审限内结案率96.54%,成功妥善审理金融借款、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纠纷案件2211件,及时定分止争,维护了金融秩序和企业合法权益。五是善意文明执行,护航企业存续。 在执行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摒弃“查封即停摆”的传统思维,创新执行方式,灵活采取查封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保障企业稳定运行,全力护航企业发展,共执结涉企案件4042件,有效维护了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盘活了企业资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三、精准突破,打造地方特色,聚焦企业便利新方向
牡丹江法院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将司法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建立全链条服务机制。 针对辖区内涉菌(黑木耳)、涉煤炭、涉烤烟等支柱产业,法院创新建立了“畅通立案渠道、公正高效审理、善意文明执行”的全链条司法服务机制。通过立案提速、审理增效、执行升级,显著缩减诉讼程序,努力实现“一件事一次了”,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二是司法助力黑木耳产业,打造“护菌”品牌。 围绕黑木耳这一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法院开展专项“护菌行动”,设立“菌地法庭”,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出台十项服务措施,发布十大典型案例,汇编涉菌合同示范文本,发布法律风险提示书,为菌农、菌企提供全方位指引;联合金融机构共建信用体系,有效解决菌农资金流转难题,切实将司法服务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创新普法形式,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依托“蒲公英普法小分队”,创新开设“青苗课堂”、“平安集市”、“法治护企”、“法润四季”等系列法律讲堂,深入校园、集市、企业、村屯开展精准化普法宣传。针对黑木耳销售等环节的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着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四是典型经验推广,彰显司法价值。 牡丹江法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获得了广泛认可。司法助力黑木耳产业发展的事迹荣登央视频《走近一线法官》栏目,老黑山法庭“‘三进’菌地”、“司法助力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创新做法被《人民法院报》专题刊发,充分展现了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责任与担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