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6日电(王石磊 马冀)近期,46岁市民刘某因连续驾车往返于哈尔滨与武汉,总行程逾 5000 公里,返回哈尔滨后,突然感到腰部剧痛,无法直立,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经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骨外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李赫诊断,其病症为腰背肌筋膜劳损,经小针刀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李赫提醒广大市民,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长途驾驶时需注重驾驶姿势及休息,以避免肌肉损伤。
连续驾车超 10 小时,腰部僵直如“木棍”
刘某称,自孩子高考后考入武汉某高校,他便驾车往返两地全程护送。“每日驾车时长超10小时,座椅调至最直状态,中途很少休息。”返回哈尔滨后的第三天,他晨起时突然感觉腰部“如同被钢板固定”,弯腰、转身均极为困难,甚至无法自行穿戴鞋袜。经检查,李赫发现其腰背部肌肉僵硬,压痛明显,诊断为腰背肌筋膜劳损。
李赫解释道:“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驾驶,腰背肌持续处于收缩状态,致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引发无菌性炎症与筋膜粘连。”此类劳损在长途司机、久坐办公人群中较为常见,典型症状表现为局部刺痛、活动受限,严重时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
微创技术松解粘连组织,短期内实现疼痛缓解
针对刘某的病情,李赫采用小针刀疗法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特制针刀刺入劳损部位,精准地松解粘连的筋膜和肌肉纤维,改善局部力学平衡,促进炎症吸收。李赫表示:“针刀直径仅0.8毫米,与针灸针类似,该疗法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微创技术,能够快速解除神经卡压。”整个治疗过程约3分钟,术后无需住院。
治疗当日,刘某腰部活动度即恢复至 80%,3天后复诊时,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可正常弯腰提物。李赫强调,小针刀疗法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但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等患者禁用,且需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预防指南:科学驾驶,守护“腰动力”
1. 调整驾驶姿势:建议将座椅靠背角度设置为100度- 110度,在腰部放置靠枕以提供支撑,使膝盖略高于髋部,从而减轻腰椎压力。
2. 定时活动放松:每驾驶45分钟应下车进行活动,可进行腰部后伸、侧屈等动作,或采用“猫式伸展”来缓解肌肉紧张。
3. 加强核心肌群: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练习平板支撑、桥式运动等方式,增强腰腹肌肉力量,降低劳损发生的风险。
李赫提醒,若出现持续性腰痛并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以排查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只有将科学预防与规范治疗相结合,才能使“久坐族”摆脱腰痛的困扰。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