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21日电(记者 刘锡菊)9月17日至21日,“典册垂文 造物见新”活动举办。本次活动以创新服务模式将典籍中静态的非遗文化带入到现代生活,充分彰显了公共文化机构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中的引领作用。

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多家单位主办,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承办。黑龙江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梦杰表示,黑龙江省图书馆首次突破传统,与哈尔滨王府井购物中心合作推出“图书馆+商场+非遗”的融合模式,以实物展示、典籍解读、主题书展、非遗纪录片展映等表现形式,让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古琴、竹笛、香道、剪纸等非遗项目走出馆舍,走进大众。在这里,典籍中的文字化作了可触可感的体验,古老的技艺将焕发新的生机。

活动期间,黑龙江省图书馆拍摄的大型数字资源纪录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在活动现场循环放映,将馆藏数字文献中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生动可视的动态影像,系统展示了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文化服务创新, 活化保护了珍贵的地方文化记忆,更以视听语言打破知识壁垒,让深植于文献的非遗资源走向公众。

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延伸,本次活动黑龙江省图书馆特邀多位龙江书院公益教师进行现场非遗技艺展示,并设置互动体验区。涵盖古琴、剪纸、竹笛、香道、书法篆刻、茶道、插花等多种传统技艺,这种可触摸、可参与的方式极大拉近了公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主题活动日现场,非遗传承人们相继登台展演。古琴、竹笛的经典曲目,清雅乐音回荡于商场之中,吸引大量观众驻足欣赏。香道展演尤为引人入胜,传承人通过一套融汇茶艺与插花的完整仪式,从容展示传统香道的礼仪规范与审美意境。香烟袅袅、茶香淡淡,不少观众沉浸于这重感官与心灵的双重体验,深切感受东方生活美学中的静穆与雅韵。剪纸与书法篆刻互动区同样热闹非凡,老师们不仅表演精湛技艺,更指导观众完成一件件个人作品,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延续与创新。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各展位前人流如织。许多观众表示,这种创新性的文化体验方式,让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本次活动不仅是省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升级,更是公共文化机构在现代社会中的一次价值重塑与能效释放。未来,黑龙江省图书馆将继续突破传统服务边界,深化“图书馆+”跨界融合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保存、被动阅览走向动态传承与创新传播。通过走进商圈、社区和校园,将典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习变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体验,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和技艺走出高墙、汇入生活,成为流动的文化“活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