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8日电(康艳立 董宇翔)近日,黑龙江省医院普外三科葛欣和杨志伟团队凭借精湛的外科技术与创新的治疗理念,成功为一名70岁的乙状结肠癌合并多处腹膜转移的老年男性患者实施了突破性的综合治疗方案。该方案将根治性手术、减瘤手术与术中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无缝结合,显著提升了治疗效率与效果。
据了解,患者王大爷因“腹部胀痛不适伴大便不成形2个月”就诊,经消化内科肠镜检查确诊为“乙状结肠癌”,术前增强CT检查未提示腹膜转移迹象。在其转入普外三科行微创腹腔镜手术过程中,该科主任葛欣在精细探查时意外发现患者腹腔内存在多发性微小腹膜转移结节。面对这一术中诊断的重大变化,团队果断决策,在完成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并尽可能清除可见腹膜转移病灶后,立即进行了术中腹腔置管,并同期启动了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患者在病房内进一步接受了两次隔日续贯热灌注化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一周顺利康复出院。
此次面对“腹膜转移”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葛欣和科室同事商量后,带领团队决定突破传统手术的局限,积极融合前沿技术。从术前全面评估,到术中精准操作与热灌注化疗的即时衔接,再到术后个体化的续贯治疗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团队严谨的医学态度与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肿瘤治疗的核心是为患者争取更多生机,”葛欣主任强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外科功底,更要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前沿技术与外科手术的融合路径,为患者搭建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桥梁。”

葛欣主任同时介绍,在这次治疗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应用展现出了显著优势:第一,精准靶向,直达病灶,显著提高了腹腔内药物浓度,对腹膜转移灶及游离癌细胞的杀伤更为直接高效,避免了全身化疗的药物损耗;第二,“热+药”协同增效,将化疗药物加热至42-43℃的理想治疗温度,温热环境不仅增强了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并破坏其细胞膜稳定性,实现“1+1>2”的抗癌效应;第三,显著降低全身副作用,由于药物主要作用于腹腔局部,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大幅减少,有效减轻了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传统全身化疗的不良反应,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此次成功实践不仅为结直肠癌合并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患者提供了治疗范例,更体现了黑龙江省医院普外三科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日益精进的技术实力。未来该科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深入探索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新策略,致力于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