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6日电(蔡金铭 宋旸)近年来,甘南县欢喜村实现了一场从“脏乱差”到“绿净美”、从“被动管”到“主动治”的深刻蜕变。环境整洁了,出行安全了,治理高效了,村民心气儿更顺了。这场蜕变的核心“引擎”,正是村民们共同商议、共同制定的23条村规民约。这份承载着全村共识的约定,以“硬性约束+柔性引导”为原则,让乡村治理从“干部管”转向“大家办”,成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群众自治助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甘南县欢喜村畜粪棚旁,铲车正在将集中堆放的粪污铲入翻斗车,准备运往处理点,这是欢喜村如今常态化的粪污处理场景。而此前,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牛粪重灾区”,全村98户养殖户每日产生的50吨粪污随意堆放在路边,不仅让村庄环境脏乱不堪,更滋生蚊虫、散发异味,成为养殖户们长期的“心病”。自村规民约实施后,村民们围绕粪污治理难题共同商议,明确“粪污集中堆放、定时清运”条款,从“各自随意”转向“集体共治”。村庄颜值成功从“脏乱差”逆袭为“绿净美”,既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也让乡村环境焕发新活力。
“以前牛粪到处都是,现在村里按规定处理,环境卫生也变好了,住着也舒服。”村民鲁启红说。
环境难题解决后,欢喜村又将村规民约的“治理触角”延伸到生产生活安全领域,瞄准了村民们反映强烈的“农用车夜间出行隐患”。欢喜村村民多以种植、养殖为生,农用车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此前,不少村民的农用车未粘贴反光标识,夜间辨识度低,隐患大,成为村民“心头忧”。村规民约随即明确规定:全村农用车须规范粘贴反光贴,并定期检查标识完好度,保障夜间行车可视性。“反光贴一贴,晚上干活也放心。”村民彭凤霞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安全感。
在村规民约实施过程中,欢喜村也紧跟时代步伐,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基层治理。在欢喜村村委会,电脑上的“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实时更新着村里的情况,这个平台内设“随手拍”功能,可随时上报环境卫生、民情纠纷、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人脸、车辆抓拍功能可防止老弱群体走失、监测牛市车流量,这是村规民约的新举措。以前乡村治理全靠“人力硬扛”,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遗漏问题。村规民约修订时,村委会搭建覆盖全村9个自然屯的“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实现问题上报、安全监测、信息通知智能化。如今,“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成了欢喜村的“治理神器”,让乡村治理从“被动应对”变成了“主动发现”。
“自从有了‘智慧平台’,村民上报问题方便,我们处理也更及时,村里的管理也更高效了。”网格员张春兰告诉记者。

除了硬性规定,村规民约还通过“正向激励”激发村民自治热情,让文明新风在村里“扎下根”。村里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摆着食用油、洗衣液、肥皂等生活用品,村民杨秀英正拿着积分卡兑换东西。原来,这是欢喜村用“红黑榜+积分制”让村规民约“活”起来的妙招:村里设了村规民约“红黑榜”,每季度由“村民议事会”评选后公示。推行“积分超市”奖励机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活动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让文明行为参与率显著提升。
“自我们村开展这个‘红黑榜’和积分兑换以后,房前屋后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住得特别亮堂舒适,心情特别好。”村民杨秀英高兴地说。
从粪污乱堆到环境整洁,从夜间行车“摸黑走”到反光贴“保安全”,从 “腿跑嘴说”的传统治理到“数字平台”的智能管理,从“各自为战”到“积分助力”,23条村规民约像一根“纽带”,把村民的心拧到了一起,把乡村治理的“难点”变成了“亮点”。
“村规民约是我们共同的约定,更是欢喜村发展的基石。”村委会主任苏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乡村治理再上新台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