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5日电(王元锋 佟思瑶)9月12日,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电务段调度指挥中心传输工区机械室内,工长赵红雅正专注地向身旁的年轻面孔讲解:“打开设备,一定记得带上防静电手环……”这是21岁的学习铁路通信工吴罡臣来到工区的第30天。对他而言,每一天都是新技术、新知识的汲取,而对他身边的师傅赵红雅来说,每一天都是责任与技艺的传承。
赵红雅所带领的工区,肩负着哈牡高铁、哈佳铁路、牡绥线、图佳线等总计1713公里光电缆线路、3000余台通信设备的监控维护重任,被称为列车运行的“神经网络”,直接关系着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工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十一“假期”即将到来,为应对大幅增加的客流量,保证列车整点运行,职工需时刻紧盯设备状态,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异常。赵红雅在这一岗位工作已有十多年,她熟悉每一台设备的“脾气”,通过指示灯、仪表曲线等微小的变化判断运行状态,她常说:“我们的工作不像台前那么光鲜,但每一次隐患的提前排除,都是对万千旅客安全抵达的默默守护。”而现在,她要把这种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传授给她的徒弟吴罡臣。

师傅赵红雅为徒弟吴罡臣讲解专业技术 佟思瑶 摄
吴罡臣是今年刚来到传输工区的新人。面对庞大复杂的通信网络和精密的设备,他既充满好奇又倍感压力。经验丰富的工长赵红雅作为师傅,与他签订“师徒合同”,开启“传帮带”模式。
赵红雅的带徒方式既有制度的严谨,又有关怀的温度。她不仅讲解理论知识,更注重现场实操。从防静电手环的正确佩戴、工器具的规范使用,到指示灯状态的含义、巡视记录的准确填写,她都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纠正。“别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它反映的是设备长期运行的轨迹,是判断设备状态的重要依据,”她一边检查吴罡臣的巡视本,一边细致地说明。

师傅赵红雅为徒弟吴罡臣讲解设备 佟思瑶 摄
在赵红雅的指导下,吴罡臣逐渐认识了曾经只在书本上见过的设备,学会了网管系统的简单操作,知道了如何初步判断告警级别。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深刻体会到铁路通信工作所需要的责任。
短短一个月天,吴罡臣已经基本掌握了日常巡视的要点和记录规范。每次走进机械室,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手足无措,而是能够循着师傅指引的思路,有条理地观察、询问、记录。“师傅不仅教我技术,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吴罡臣说,“她总让我先自己判断,然后再给我讲解,这种方式让我进步特别快。”
赵红雅看着徒弟的成长,倍感欣慰:“小吴肯学、肯钻,有股年轻人的闯劲。”她深知,自己传授的不仅是维护设备的技术,更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护安全的精神传承。机械室内,师徒二人的身影不时穿梭其间。灯光映照下,是两代铁路通信工专注的神情,也是铁路事业薪火相传、安全永续的生动写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