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2日电(张振翼 康宇柔)在秋意初染的嫩江右岸,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正悄然掀起一场关乎文化根脉与法律守护的深刻对话。近日,以“守护民族根脉·版权赋能传承”为主题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系列行动在这里落地生根,将法律的庄严性与民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紧密交织,为达斡尔族非遗的活态传承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这一行动的开展,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深入贯彻,也源于对达斡尔族独特文化遗产保护迫切性的现实回应。乌钦说唱的悠长韵律、哈库麦勒舞蹈的热烈节奏、剪纸纹样中隐藏的民族记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中面临着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权利主体模糊、维权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如何让创造这些瑰宝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法律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以一场多层次、立体化的系列活动,展开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索。
清晨的莽格吐达斡尔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版权保护主题活动正在这里火热开展。市新闻出版局专家首先为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带来专题培训,通过乌钦、哈库麦勒舞蹈等案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转化为实用知识。随后开展的有奖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哪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版权登记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引发讨论。参与者踊跃抢答,在轻松氛围中加深理解。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特色文创礼品,既是对参与者的鼓励,更是将版权保护意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播撒进每个人的心田。通过“培训+互动”形式,让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版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理论需结合实践,法律需落脚服务。“版权登记流动服务站”的亮相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由市新闻出版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委宣传部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现场受理版权申请,提供从咨询、填表到提交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了“服务上门”。原本被认为繁琐陌生的登记程序,在工作人员耐心协助下变得清晰便捷。短短一上午,他们已接待群众咨询12人次,并成功帮助9件达斡尔族原创剪纸作品完成了版权登记申报。一张张充满民族智慧的剪纸图案,从此有了法律认可的“身份证明”,创作者们的脸上绽放出开心而自豪的笑容。
当正午阳光洒向莽格吐村文化广场,活动的气氛转向了欢快与互动。悠扬的乌钦吟唱响起,奔放的哈库麦勒舞步飞扬,非遗展演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赏。
版权保护的春风同样吹进了卧牛吐镇中心校的课堂。在“哈尼卡”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制作着达斡尔族传统纸偶和窗花。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解版权知识。活动最后,同学们投票选出了5件优秀作品,现场进行了版权登记。这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既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魅力,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尊重创新、保护版权的种子,为培养新一代知法懂艺的文化传承人打下基础。
从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从传承人手中的针线剪刀到孩子们创意的“哈尼卡”纸偶,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这场主题活动,超越了单纯法律宣传的范畴,成为一次融合文化传承、法律普及、行政服务与教育创新的多维实践。通过版权赋能传承,达斡尔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得以在法治的护航下焕发新的生机,这条民族根脉的守护之路,正延伸向更加清晰、更有保障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