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12日电(吴昌林)“您看这张图上,4号楼2单元门口画的小太阳,是独居的陈奶奶家,她怕黑,我每次走访都特意帮她检查门口路灯;那边画着扳手的,是老张家,他家水管总漏水,我记着定期帮他联系维修。”9月11日,香坊区文体中心三楼剧场内,海富社区网格员王美仪举着自己手绘的网格地图,向台下听众讲述地图里藏着的“民生小事”。当天,香坊区“讲好网格故事”大赛举行,来自全区12个街镇的优秀网格员代表同台竞技,用一个个真实故事,展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本次活动由香坊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总工会联合主办。此前,全区网格员已完成首轮“手绘网格地图”绘制,从门牌号、重点人群住址,到便民服务点、矛盾隐患点,都被一一标注在地图上。此次比赛,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让网格员们分享运用培训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从矛盾调解技巧到应急处置流程,从政策宣讲方法到民生需求响应,每个故事都是基层工作的鲜活注脚。
“在一次日常走访中,我发现网格内的低保户姜叔因脑梗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她的女儿在外地实习,无力照顾。我们立即开启‘双线行动’,白天轮流送饭送水,晚上协调邻里共同照看,同时在一周内联系了全市10多家养老院和医院,反复沟通他的情况,最终康仁医院同意接收他入院。”新地社区网格员耿丹分享了她作为“居民生命摆渡人”的故事。“送姜叔入院那天,看着他泛红的眼眶,我深深感到了这份工作的力量和意义。”耿丹的故事刚讲完,台下就响起了掌声。
“网格工作的价值就藏在解决问题的‘笨办法’里。”安埠小区社区网格员吴阳阳讲述了她耗时数月为老旧楼栋更换锈蚀水管的经历。面对因楼龄太老、没有图纸的问题,她上报街道、反复协调自来水公司和物业、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在区住建局指导下成功施工。“看着新主杠接好,居民王阿姨激动的说‘这下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竞赛现场,选手们都以“背景、行动、成效、启示”为逻辑主线,将专业技能融入故事讲述。有的网格员总结出“三问走访法”,进门先问“最近有啥需求”,聊天时问“生活上有啥困难”,离开前问“对社区工作有啥建议”;有的摸索出“矛盾调解三步法”,先耐心听双方诉求,再找问题症结,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话讲道理。这些从实践中磨出来的方法,被台下不少网格员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刚入职不久的建北社区网格员彭博听得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这些方法太实用了,全是‘干货’!”他感慨道,“比如‘三问走访法’,直接给了我们新人和居民打交道的‘话匣子钥匙’;‘调解三步法’像一张清晰的地图,告诉我在矛盾面前该怎么一步一步走。这些经验解决了我们新人最大的困惑——知道理念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回去我就用起来!”
“这次‘讲好网格故事’,不是一场简单的技能比武,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透视镜’。”香坊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潘晓涛说,“我们推动手绘地图,是为了让网格员‘脚下有泥’,摸清辖区每一户的情况;组织讲故事,是为了让好经验流动起来,让更多人知道网格不是纸片上的划分,而是家门口的服务。本次参赛的12位选手都是各街镇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故事,就是香坊区基层治理‘接地气、暖人心’的最好证明。”
据悉,本次竞赛中获奖选手的优秀故事,将被汇编成《网格培训成果案例集》,作为后续网格员培训的补充教材,让“好经验”真正转化为“好服务”。下一步,香坊区还将围绕“网格+”专项行动推出系列举措,让网格服务“精准对接民心”。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靠的就是网格员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潘晓涛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看见网格员的坚守,也让网格成为连接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让服务真正走进居民心坎里。”
比赛虽已结束,但网格里的故事仍在继续。每一天,这些身穿红马甲的身影依然穿行在楼宇之间,用手绘的地图、用真诚的脚步,继续书写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