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9月9日电(徐鑫)9月7日清晨,呼伦贝尔市满归镇气温已低至5℃。6时10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满归线路养护工区工长李建军裹紧棉袄,带着6名工友扛着工具走进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线。这段穿林而过的钢轨是牙林线最北区段,关乎林区物资外运与百姓出行,李建军在此一守就是31年。
满归镇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偏远且气候恶劣,交通是当地发展的瓶颈。牙林线是林区物资外运的“生命线”和百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海拉尔工务段满归工区就驻守在这里,负责牙林线K410至K441共31公里铁路线路的维修养护。
“林区的钢轨,得像护着自家柴火垛一样上心。”李建军边说边蹲在钢轨旁,用道尺仔细测量。满归区段铁路穿行冻土带,这里冬季严寒漫长,气温常低至零下四五十度,夏季短暂多雨,雨水冲刷边坡,春秋冻土消融致路基沉降,问题不断。现在初秋时节,更是林区铁路的“高危期”,昼夜温差达十八度,热胀冷缩,钢轨内部应力集中,线路几何尺寸变化更快。
8时12分,凛冽的秋风如猛兽般在林区铁路线上咆哮,卷起残叶、砂砾打得人脸生疼。李建军带领工友巡检至K409 + 200米处,手中道尺显示钢轨轨向偏差超7毫米,他眉头瞬间紧锁,深知这微小偏差在行驶中的列车面前仍具有潜在危害。“立刻组织拨道作业!”他马上向工友喊话。工友们迅速行动,拿出撬棍、液压起拨道器各就各位,李建军身先士卒,一手熟练的将重达46斤的液压起拨道器提到腰间的高度,然后腰肩共同发力,利用惯性把起拨道器甩入钢轨底部,双腿微蹲、身体后仰用力拨动拨杆,钢轨“嘎吱”一声缓缓撬起。接着是调整扣件,李建军不顾泥泞跪地,双手在冰冷潮湿的碴石上快速操作,拧螺丝、松螺栓、调整位置,动作精准熟练。经过大伙15分钟的努力,道尺终于显示“0偏差”,他长舒一口气。
如今,48岁的李建军是工区“技术大拿”和年轻职工的“师父”。他编写了《林区线路病害处置手册》,带着95后徒弟韩鹏详现场教学,手把手传授经验。小韩说:“师父说林区线路连着山里山外的盼头,我现在也能独立处理常见病害,也给盼头助助力。”
当天,李建军完成巡检,看着列车平稳驶过,脸上露出踏实笑容。(完)